認識自我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它不僅僅包括對自己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的認知,也包括對自己身體和情緒的認知。昨天的文章具體講了如何通過與身體保持聯結來進行自我覺察,今天繼續從情緒方面來講解如何觀察和認識自我。
一、認識情緒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情緒具有肯定和否定的性質,能滿足人們需要的事物會引起人們肯定性質的體驗,如快樂、高興等;不能滿足人們需要的事物會引起人們否定性質的體驗,如恐懼、憤怒、悲傷、羞愧等;而與人們需要無關的事物則會使人產生無所謂的情緒和情感。
一般來說,大家可能會認為覺察自己的情緒很簡單,因為一般的情緒反應都比較明顯,帶給我們的感受也很直觀。但是能感受到情緒并不代表我們也會覺察自己的情緒。情緒的自我覺察能力是指了解自己內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傾向,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直覺能力,即當自己某種情緒剛一出現時便能夠察覺,它是情緒智力的核心能力。一個人所具備的、能夠監控自己的情緒以及對經常變化的情緒狀態的直覺,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領悟力的基礎。如果一個人不具有這種對情緒的自我覺察能力,或者說不認識自己真實的情緒感受的話,就容易聽憑自己的情緒任意擺布,以至于做出很多遺憾的事情來。
二、覺察情緒
1、培養意識
要想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首先要做的是培養這方面的意識。只有在你對自己的情緒有意識之后,你才可能把注意力放在觀察它上面。培養意識其實很簡單,就是多問幾個為什么。既然大家都說情緒對我們的影響很大,學會覺察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那么他們這樣說的依據是什么?情緒到底會怎樣影響我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又有什么好處?這些問題會帶動你思考,并讓你有意識地在生活中觀察情緒對自己的影響。
2、觀察情緒產生時的反應
通常情況下,當我們產生某種情緒時,會伴隨著一系列的肢體、行為和心理反應。比如說,當我緊張時,我的身體會僵硬、冒冷汗,思維也會短路;恐懼時,我的手會顫抖,腦袋無法思考,并且產生想要逃跑或逃避的心態,急切地想要從當前的情境中撤離;憤怒時,我會高度緊張、腦袋發熱、容易沖動、歇斯底里,并作出讓自己后悔的事情;羞愧時,我會扭扭捏捏,覺得自己不值得被尊重或是被關注,并且下意識地做出討好的行為......觀察自己處于各種情緒時的反應,并保持對自己的覺知,那么下次當你有類似的肢體反應、行為表現或心理感受時,你就能知道自己陷入了什么樣的情緒狀態中,并作出適當的反應和行為。
3、學會記錄
剛開始做覺察練習時,我們很難做到立刻就感知到自己的情緒,特別是當氛圍很緊張、我們的情緒狀態很激昂的時候。在這些時候,我們很容易就被一觸即發的憤怒、恐懼、焦慮和羞愧感擊敗,做出不合時宜或者是讓我們后悔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自責和懊惱并不能挽回什么,但是事后的記錄和總結就很重要了。每天晚上,我們可以抽出一些時間來回顧一下當天的情緒狀況,以及伴隨的一系列反應。記錄會讓你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個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認知,你可以看到哪種情況會引起你特定的情緒反應,以及自己是怎樣被它影響的。然后你可以制定一個適當的方案,來管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在情緒發生時能冷靜下來,覺察到它,并與之保持距離;或者在情緒發生之前就意識到,這件事可能會激起我的某種情緒反應,然后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
三、應對情緒
1、情緒是一種能量,它會來就一定會走。
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情緒障礙,無法正常地感受和表達我們的情緒,特別是我們認為的負面的情緒。這跟小時候父母和身邊的人對待我們情緒的方式有很大關系。比如說,小時候你不敢一個人睡,結果父母就罵你膽小,懦弱,非要讓你一個人睡。幼小的你沒有辦法反抗父母,也沒有辦法去保護和維護自己,你以為你真的就是一個膽小鬼,所以才得不到大人們的關注。所以為了不挨罵,也為了向父母證明自己,你只能選擇壓抑你的恐懼和脆弱,一個人睡。小時候,你跟弟弟吵架,明明是弟弟的錯,但是你卻被爸爸打了一頓,你很氣憤、大哭,結果卻招來爸爸更為嚴厲的懲罰和批評。你害怕極了,你可能停止哭泣,也不敢再表達自己的憤怒。于是,你的憤怒、恐懼、悲傷和難過就被壓抑下來,埋藏到潛意識深處。
仔細回想的話,你會發現,你的很多情緒,特別是大人們認為不好的情緒都會被父母或者身邊的人否定,他們不認可這樣的情緒,否定自己有這樣的負面能量,同時也不允許你表現出來。他們會批評、責罵,或者對你冷暴力,讓你覺得自己有某種情緒是不對的,就算有這種情緒也不應該表現出來。
所以,慢慢地我們就學會了壓抑、否定我們的恐懼、憤怒和悲傷,或者裝作沒有產生這些負面情緒。我們也會通過做其他事情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好讓自己不去感受這些情緒。但是,這些情緒并不會因為我們的否定和壓抑就消失不見,它埋藏在我們潛意識的深處,當相似的情況發生時,這些負面情緒立刻就會被觸發。
長期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會嚴重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我們可能會陷入抑郁狀態,長時間落落寡歡;我們也會持續焦慮、精神緊張、狂躁不安、情緒喜怒無常、動輒歇斯底里;我們也很容易發展出上癮行為,比如說抽煙、酗酒、過度鍛煉身體、頻繁參加社交活動等。
其實,情緒是一種能量,它會來就一定會走。小孩子開心就笑,痛了就哭,但是哭過之后立刻就能恢復,沒有什么煩惱。長大后,我們漸漸失去了感受和自由表達情緒的能力,導致負面的情緒能量不能正常地流動。被否定和被壓抑的情緒,如悲傷和恐懼,會滯留在我們的身體里,形成一個負面的能量場,也不斷地吸收負面的事物來到我們的生命中。這個能量場有自己的生命力,它以痛苦為食,如果你不喂養它想要的食物的話,它就會制造一些事端來產生它所需要的情緒。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如果你不斷重復地做某件事,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長期且穩定的聯系。比如說,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慘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重復地為那張神經網絡結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
更糟糕的是,當我們在身體層面或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生成一種叫做勝肽的化學物質,它會隨著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個細胞,被細胞周圍的上千個感應器所接收。久而久之,感應器就對某種勝肽有了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饑餓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需求想要去發脾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來自: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
2、接納我們的情緒
我們要學會接納我們的情緒,接納我們此時此刻的感受。接納就是不批判、不抗拒,只是單純地與我們的情緒待在一起,全然地去感受它,讓能量自然地流動。當你能與情緒共處之后,你會發現所有的情緒都會很快消失,由于情緒造成的身體不適也會很快恢復正常。接納會讓你活在當下,從思維的怪圈中跳脫出來,更好地去處理當下的問題,做好眼前的事。
3、看見情緒背后的深層原因
每種情緒的產生都有一定的原因。有的是條件反射,比如說,看見蛇時我們會本能地產生恐懼的感受;有的是對所處狀況的直接反應,比如說,無緣無故受到別人攻擊時會感到憤怒;還有一種則是由于我們偏頗或扭曲地解讀某些事件,從而使自己產生負面的情緒或感受。我們重點要講解的是第三種情緒形成的原因,這種由于過度解讀事件導致產生負面情緒的情形跟大家小時候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
小時候,作為孩童的我們渴望得到大人們的愛與關注,希望他們能尊重我們、愛護我們。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只能依靠他們生存下來,所以我們時刻面臨著生存的恐懼。我們害怕被遺棄,被責罵,害怕得不到大人們的愛,所以我們會委屈自己去討好他們,我們允許他們侵犯我們的空間,允許他們對我們指手畫腳,也接受他們的批評和責罵。如果長期得不到他們的愛與關注,得不到他們的正面肯定,那么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是不好的,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不值得被尊重、不值得被關注。如果他們對我們的回應一直是負面的,那么我們也會對自己形成負面的評價和自我認知,并以這種負面的思維模式與人交往。
我們會以這種負面的思維去解讀身邊發生的事情,比如說將別人的玩笑話看作對自己的攻擊,而產生憤怒的情緒。同事一起吃飯時,忘了叫上你,于是你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尊重,覺得大家都不關注你。你可能會難過,也有可能心生怨恨,你或許也會陷入類似于無價值感的低落狀態中,并心生放棄,覺得自己就是不值得被人關注與尊重的。還有,戀人因為工作原因這段時間沒主動聯系你了,或者兩人聊天時間沒有以前長了,于是你覺得對方不那么愛你了,你覺得恐慌,感覺自己被遺棄了......
這些情況在生活中很常見,所以下次當我們產生諸如恐懼、焦慮、被遺棄、羞愧等感受時,思考一下除了對于當下事態的正常反應外,有沒有一部分是由于自己的負面解釋模式造成的?如果有的話,我們是不是應該讓自己停一下,然后嘗試客觀地去看待當時的情景,再做出反應?
看見-覺察-接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并看到產生這些情緒的深層次原因,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我們要時刻保持對自己情緒的覺知,要看到、接納并了解我們的情緒,堅持記錄與總結,這樣我們才能不被情緒控制,而是全然地跟它待在一起,并對當下的狀況做出適當的回應。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希望大家都能與自己的情緒友好相處,愿意接納和臣服,然后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