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人與永恒》就想到人與自然,或者美女與野獸種種滑稽的名字起來。我對于這么個有哲理的書名不感冒太正常不過了。沒必要故弄玄虛擺弄虛無的人和永恒,我其實是走向了自我的覺醒:我不懂什么是人也不知什么是永恒。
看過一句話,說的是一個人的真正死亡,是最后一個記得你的人也死了。這句話漏洞太多,這么說是希望孔子永恒了吧(孔子的單傳都到7/80代了,有時我會對我寫文字的隱含意思進行說明,但大多的時候是不會,大概還是我比較懶吧)。那么對于普通人來說呢?情況又是怎樣。無非就是對于真的沒有人在記得你,也必然會有一句列祖列宗代替之。
再論對于那些沒有后代的人(假設記得你最深的人是親人),除非你有重大的事跡,比如近代外國如牛頓,馬克思等人物,古代中古如陳勝吳廣等,被人記住。對于小小的百姓。怎么說呢?近代史說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則徐,這句話明顯是睜眼說瞎話。廣州的十三行里面的人,天天與外界打交道,他們中的某一個人才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沒有貶低林則徐的意思,我們最好加些前提說他的第一眼,否則說不通的)。
但這個不是重點,而是你的行為必將被某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所代替。說道廣州,讓我想起了黃花崗起義的72勇士(真實的人數并不是72個人,后人在清理的時候清理了72個人而已),我們普遍用秋瑾來代替那些沒有被人記住的英雄。其他的同理。
以上是對題目引發的一些隨想。
隨性的隨想被周國平先生記錄下來就成為了《人與永恒》這個小書。書的內容正如作者所說,是一些思緒的片段,無意的想法記錄下來是一個作者的良好習慣,況且這些想法是對人生的某些階段具有指導的意義的。
有一個說法是大學生在大學應該要讀的兩個作者是,男生是王小波,女生是周國平。現在看來不置可否,從我個人來說,我看過王小波的《黃金時代》(之前的文章有說道)。就兩本書的內容來說,我更欣賞王小波一些。
女生的感覺,我看以后是否有機會可以做手術,待我變性以后可以說說我的感覺,但這個機會給我也是不要的。所以,也就沒有機會了,也就永遠不知道女生讀周國平的感覺了,你告訴我的,最終還是你的,不是我的。如果你給我錢,我覺得這個可以是我的。(模范王小波語言風格寫的一段文字,看官就樂呵樂呵得了)
這本書中談了很多內容,談了人生,談了愛,也談了幸福等等,可是沒有談酒,估計周國平先生不愛喝酒吧,酒我也不愛喝的,這么好的故事,不知道哪里有酒呢?!
之前談了太多的愛情,今天就不談了。可是總得說點東西,時間還早,尚且可以多碼幾個字。
“我衡量一本書的價值標準是:讀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寫點什么,哪怕我想寫的東西表面上與它似乎全然無關。”
“人們總是想知道怎樣讀書,其實他們更應當知道的是怎么不讀書”——周國平
讀書的目的越來越純的時候,也就不讀書了。或者說我們沒有目的的讀書的時候,總有人不讓我們沒有目的的讀書。讀書的話題真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啊。
書中的關于男人和女人的說法也是很有意思,感性的朋友可以看看。
他說男人是不應該懦弱的。可是我感覺現代的男人在網絡上塑造的形象是懦弱的。也在塑造女人賣肉的可以享受榮華富貴。(可能我接觸這類網絡較多吧,如果換一個頻道也許不一樣)
批判自己不懂的領域可以在私下里就著花生米說說,放到網上就不好了。
這部寫心靈的書歸為散文,算是刷新我的認識吧。散文很久沒讀了,以后可以讀讀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