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伍綺施
1
莉迪亞死了,誰都不知道原因;
他遺傳了爸爸的黑頭發,媽媽的藍眼睛,漂亮極了,她是爸爸媽媽的掌聲明珠,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
因種族原因,爸爸詹姆斯在美國生長求職,人際關系不順利,爸爸不希望莉迪亞也像自己一樣孤獨,他將《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贈送與她,他每天問他和朋友的關系,他送她銀色墜子也只是提醒他記住要合群;
因社會原因,媽媽瑪德琳年輕時滿懷事業心,渴望在男人的世界里有所作為,可是當時的社會環境讓她不得不將她從小想當醫生出人頭地有一番事業的夢被耽擱,曾經在生下莉迪亞后獨自逃離家庭去再次求學,最后因為懷了漢斯不得不再次回歸家庭。而最后的結果是,瑪德琳將她沒有實現的偉大抱負都強加在了莉迪亞身上。
懂事順從的莉迪亞似乎從母親的失蹤中明白了什么,明白了他父母不顧一切的想要得到什么,因為他發現,似乎只要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換取他們的快樂,他要不顧一切幫他母親實現她的愿望。于是,他利用暑假學習代數,報名旁聽大學生物課,穿連衣裙參加舞蹈班;
而莉迪亞逆來順手的性格讓他在無法承受的時候編制一個接一個的謊言以博得爸媽的開心,這樣的結果只是使父母進一步誤解她并給她造成更大的壓力,進而惡性循環直到崩潰。
她開始偷偷的抽煙變壞,抵觸額心理加重卻無法表現出來,她試圖與壞孩子為友,人際關系一團糟,當杰克說出“至少我不用別人來告訴我,我想要什么”的時候,他終于明白,她錯了,她一直活在爸媽的期望里,他想重新來過,精神終于崩塌。
其實莉迪亞的內心多么渴望母親說的話是:你的人生完全取決于你,你能做你想做的任何事。
直至奔潰的邊緣,他都沒有聽到過。
他想想為什么會這樣,好想重新來過,想象著在水底掙扎著起來之后重生的感覺,可是他沉到水底后再也沒有呼吸過來。
2
爸爸媽媽總會想著把自己的孩子雕刻成自己喜歡或者他們原來想要卻沒有達成的樣子,于是大多數小孩都會有莉迪亞一樣肩負重人期望的乖孩子的影子。
小時候,印象里的乖孩子就是要聽話。
要做聽話的乖孩子,爸爸媽媽和家人才會喜歡。
小時候,媽媽說,你讀幼兒園的時候,期末拿了雙百分,我好高興,直接打電話到深圳給你外婆,外婆從深圳回來的時候特地給你帶了兩套漂亮的小花裙;那時候我就知道學習成績好,爸爸媽媽會高興。
小時候,爸爸說,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期末拿三好學生,我工作才有奔頭;于是學習成績好也成了爸爸工作的又一動力。
小時候,奶奶說,要跟成績好的孩子玩,多向他們學習,不要被他們帶壞了;
小時候,外公說,要努力讀書,以后長大的能去多遠就去多遠;
于是,小時候,每年拿三好學生,優秀團員,獎狀貼滿了整面墻。
小時候,媽媽期望我長大可以是一個記者,因為她想讓我幫他去采訪一個人;
爸爸希望我名列前茅,考大學,為大家庭的弟弟妹妹做榜樣,為家里增光添彩。
于是,小時候,回家就寫作業,不喜歡出去玩,上課不遲到早退,積極發言,得到老師表揚,考班級前三,每學期要拿到三好學生,升學要考重點中學。
看,小時候,我也是這樣一切按部就班的聽著爸媽話按著好學生乖孩子的標準生活著。
3
有“莉迪亞”影子的人,站在眾人的眼光里,考試不及格會有恐懼癥,會怕爸媽失望,會隱瞞,會制作及格拿高分的假象;有“莉迪亞”影子的人,沒有考到重點中學,沒有進重點班,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如何面對家人的失落。心里面想的就是爸爸媽媽會怎么看我,他們會是什么感受?
或許,沒有經歷失敗,我會一直以為我的爸爸媽媽就像莉迪亞的爸爸媽媽一樣會逼著自己往前走,不管我實際上有沒有跟上。
或許,我們只是誤解了爸媽的期望,他們的終極期望也只不過是希望我們過得好;
或許,我們不應該一直都毫無原則和主見的去順從爸媽的想法,認真的勇敢的做自己,他們便會明白我們終究是要做自己。
2005年,我沒有考上重點初中也沒有進普通中學的實驗班;2010年,高三沒有考進重點班,那兩個暑假,我都默默的一個人呆在房間里,不好意思下樓吃飯,不好意思見爸媽,覺得對不起他們。
當爸爸看到我難過的樣子,問我他花錢幫我買進重點中學好不好,我堅強的拒絕了,不需要,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媽媽寫信跟我說,不要擔心,我沒進實驗班是她跟爸爸不夠強勢的時候,我回信,不應該是這樣的,只怪自己不夠努力。
原來我錯了,我一直以為我是按照他們的期望生活著,其實不是我一定要活成他們期望的樣子,是他們一直在幫助我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也一直以為這就是自己期望的樣子。
其實,我要做的就是去按照自己期望的生活而已啊!
后來發生的事情,都驗證了這一點事實啊。
填高考志愿的時候,關于大學和專業,爸爸特別希望自己填本身的一所重點大學,我倔強的想要出省,他和媽媽也同意了,只是永遠重復著那一句話,你自己選擇的路,不管怎樣,都要走完;
大學所學專業不感興趣,要求學雙學位,和爸媽經過一陣商量,最后他們同意,依然是一句話,你自己的人生自己做決定,無論如何為自己的前途考慮就好;
到武漢念大學,去上海實習,來深圳工作,每一個階段的抉擇好像都是遠離爸媽的決定,爸媽都是用一種我舍不得你,但是我不會阻止你去任何一個地方的腳步這樣的態度來接受我的決定。
包括談對象,在畢業后被相親3次,我拜托爸媽不要再安排并承諾自己有追求有目標會找一個自己喜歡他們也喜歡的郎君之后,他們終于罷工,并坦言,是和你過一輩子的人,你自己喜歡就好。
而現在,每次爸爸媽媽的電話里說的最多的就是,你自己喜歡就好,過的好就好啊。
4
其實身邊也不乏很多被父母“捆綁”的朋友;
大學選了爸媽期望的專業,然后學著自己不喜歡的課程,無法去真正追求自己的愛好;
找工作,明明心心念著想去大城市闖一闖,卻無奈聽爸媽的回家考公務員過安穩日子
找對象明明不愿意這么早就嫁作他人婦,卻不得不回家相親一場又一場,然后被動將就過一生;
我想這些滿足了爸媽一時之愿望的人,到頭來,會發現這不是自己的想要的生活的的罪惡感會越來越深。
違背自己按照父母的期望去過一輩子,你滿足了現在的期望,卻無法一直犧牲自己滿足永遠的期望。
其實,你不需要一直都都活在爸媽期望的生活里;
他們的最終期望只不過是以為如果我們按照他們的期望去生活會過得好;
而實際上,如果我們做著勇敢做自己的決定,表現出我們按照自己的期望去生活,而且生活得熠熠生輝的時候,他們終有一天會理解,過自己想要的才是真正的好。
殊途同歸,最終,你喜歡的生活也會達到他們原來期望的生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