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慧姝
由于影片的知名度,即使之前沒看過,如上周的我,也已經能夠從眾多影評及相關文藝作品中了解到該片的主題詞:體制、秩序、桎梏、自由、反叛……
周末的影院時間,我選擇了這部影片,并非因為這些主題,而是懷著一個另類的目的:期望一窺瘋人院的真貌,并從瘋人院的治療方式中了解一些頗為陌生的“瘋癲”這一疾病。不過,看完影片之后,我才知道我選錯了對象,就如同影片中的男主角墨菲為了逃避勞改農場的體力勞動而裝瘋來到瘋人院一樣,他選錯了地方。
“瘋癲不是一種疾病”,法國思想家米歇爾·??抡J為,“而是一種隨時間而變的異己感。”可是不幸的是,一旦進入了瘋人院的門,就被貼上瘋癲的標簽,即使來時沒有瘋,也終將變瘋。
墨菲沒有瘋,但他最終沒能成功逃離瘋人院,而是被割除了腦蛋白,成了徹底的白癡,這樣的一個結局讓我心塞了很久很久。導演這樣的編排,是要通過悲劇的力量發人深省,喚起人們的追問:究竟誰的舉動才更瘋癲?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人們不能用禁閉自己的鄰人來確認自己神志健全?!蓖瑯?,瘋人院也不能通過醫學手段殘害“瘋子”來維持自己的正常運作,況且,墨菲并不是瘋子。
一個缺乏關愛、呆板機械、如同沒有人性的冷酷機器一般運行著的體制,日復一日的平靜是它的正常。而當有人挑戰了它的不合理、打破了它問題層出的運作模式后,就施行瘋狂的報復。沒有人性的底線,一切以恢復可控的局面和正常的秩序為目標。這種理性之下的冷漠與殘忍,比起那些情感超過了理性控制而導致頭腦錯亂的瘋子來說,究竟哪種力量更為可怕?事實上,這根本是兩種不同屬性的力量:冷漠與殘忍,是人間惡魔,是熵在行動;而瘋癲,被主流文明排斥在外的一種文明產物,是一種邊緣化的存在。米歇爾·??抡f:沒有把這種現象說成瘋癲并加以迫害的各種文化歷史,就不會有瘋癲的歷史。
從剛入院時一個充滿激情的小伙子,到最后的白癡,瘋人院用切除腦蛋白手術迅速拿走了他的激情。這樣的突變,前后巨大的反差讓人難以置信,難以接受。但是,倘若細細想來,那些入院已久的瘋人,他們在瘋人院中得到的,不也是逐漸變傻嗎?在漫長呆板的治療過程中,在無情冷漠的護理人員看管之下,所有的激情被冰冷的現實吞噬,然后泯滅,超越理性的激情,瘋癲,可能被治療了,而理性范圍內的激情,熱情,也隨之一起淪陷。
最終印地安酋長飛越了瘋人院。米歇爾·??抡f“話語即權力?!庇〉匕睬蹰L一直裝聾作啞,影片是否在暗示,其實他從未受到瘋人院的控制,他不屬于他們的語言體系,他們無法通過語言對他施加有效的控制,所以酋長最終能飛越瘋人院,而墨菲,只能是這個嚴格僵化體制下的犧牲品。
影片中看不到瘋人們痊愈的希望,這讓我,帶著錯誤目的來看影片的人,尤感壓抑。后來,還是在米歇爾·??碌摹动偘d與文明》一書中,看到了希望。在該書的“精神病院的誕生”一章中,作者陳訴了許多治療手段并例舉了多個治愈的例子,同時提出以下觀點:醫療手段可能并非是康復的原因,而只是陪襯……重要的是,引入一種人格,贏得病人的信任,使他們產生尊敬和服從的情感,憑借著一種包含著家庭、權威、懲罰和愛情的秘密權威,讓隱秘的故障顯露出來,使虛幻的念頭消失,使瘋癲最終讓位給理性。
我不由得想到了影片中的墨菲具有這種潛能,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瘋人院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熱情讓一切不可能都可能起來,他讓裝聾作啞的酋長舉起手來,他能夠清晰地知道切斯維特的喧鬧不過是為了被克扣的香煙,他給了比利女人因為他知道那是比利過不去的坎,他組織他們打籃球比賽,他帶他們出海去享受陽光與海水……
若體制不那么僵化,若護士長稍有一些人性,瘋人院完全可以把墨菲身上的激情轉化成治愈瘋子的契機,讓墨菲在瘋人院工作來實現自我價值,也讓他真正脫離囹圄的命運。遺憾的是,導演并沒有這樣安排,他只是放入了這些片段在其中,如同散落在黑暗之中的點點熒光,撲朔迷離,卻襯托得黑夜更黑,而當閃著點點熒光的希翼最終被殘酷的現狀撲滅之時,那死寂的黑暗,沉重、壓抑,讓人透不過氣來。
當那艘滿載著“瘋子”而非“精神病醫生”的船航行在蔚藍的大海上,是整個影片中最為明快歡愉的畫面。瘋子們一個比一個更像職業精神病醫生的表情,這,是否也是??碌摹霸捳Z即權力”的最好注腳?究竟誰是瘋癲,怎樣的行為才算瘋癲,是掌握在主流文明的當權者手上的。而那艘出海的游艇,是否也遙相呼應著瘋人遠航的“愚人船”?就讓大海的廣闊來凈化他們的靈魂,包容他們的瘋癲吧。他們需要的是在海上追逐他們的命運,而不是在瘋人院中的標簽和枷鎖之中。枷鎖無處不在,可以是有形的圍墻,也可以是無形的體制與話語。有形的枷鎖都難以飛越,那無形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