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搜了下“家長陪作業”。
一看,笑到快要岔氣。
氣到腦出血的、心肌梗塞、河東獅吼的,應有盡有。不信,你看:
數據顯示百分之七十的家長陪寫作業時都會情緒暴躁。
小侄子,今年讀一年級。每次回家看到的不是他媽媽輔導作業的歇斯底里,就是小侄子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在做作業。
嫂子向我吐槽:每次陪寫作業,都要懷疑人生。
其實,對陪寫作業的家長們而言,同一個世界,同一種心聲。
可面對媽媽的苦口婆心,小侄子并不領情。他“告狀”:媽媽特別兇,每次寫作業都要罵我”。
看!孩子不開心,家長也心力交瘁。那么,應該如何激發小孩子的學習動力呢?
“寶貝,你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后才能過上好日子。”
“同學們,知識改變命運,你們只有吃學習的苦,以后才能不挨生活的難”。
……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喜歡孜孜不倦地教導孩子或學生學習的重要性。
但,他們真的聽得懂嗎?
未必。
關于學習,就不得不提學習動力。
事實上,學習動力分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內在動力是持久的。對應的,外在動力則是短暫的。
事實真相是:絕大多數孩子的學習離不開家長的“威逼利誘”或學校、老師的獎懲。可外力的持續作用,就算是一匹馬,鞭子抽得太猛了也會跑不了是一樣的道理。物極必反,用力過度,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作為父母和師長,只有引發孩子的求知欲望,讓孩子覺得學習是有趣的,才能真正觸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
換句話說,無論小孩還是大人,內在驅動力才是學習路上的“永動機”。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引發孩子的求知欲呢?
一,分享孩子的勞動成果。
對了孩子而言,每天上學就是他們的“勞動”。主動和孩子談論學校發生的見聞,比如“寶寶,今天老師今天教你們什么了呀?”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就是在和孩子分享他的勞動成果。
二,要讓孩子有成就感
成就感不等同于成績好。
第一名,只有一個。如果家長和老師過度以分數論成敗,以成績好壞衡量學生,學生的學習動力就會不斷消減,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
成績好的學生雖然更容易得到青睞,但如果不加以引導,他們的學習也會因受外在動力牽引,更容易患得患失。
而成績中下的孩子,在學校得到的關注少和正向反饋少,他們會越來越不喜歡學習甚至還會破罐子破摔。
讓孩子有成就感,可以是類似:“孩子,你在學校學了語文、數學、英語那么多科目,特別的不容易。這樣,孩子會覺得,原來成就感不一定是因為成績好,分數高。
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心。家庭教育也好,學校教育也罷。真正的教育,源于對人的靈魂感興趣。否則,再多的技巧也只是解決無關痛癢的問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