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1?麥子?麥田的怪圈
從社會心理學聊到學科分類
(溫馨提示,閱讀本文大約需要5分鐘)
又過了一周,依舊是陰雨連綿,這樣的日子合適在家窩著看書看劇,當然也是舉鐵的好日子。言歸正傳,每到下雨或者降溫的時候總會想起尼采說的:每到氣候惡劣的時候,人的動物屬性就會占據上風,想回到避雨避寒的地方,這時候,家的概念就會特別凸顯……而持續幾天以后,社會屬性則會逼迫你想要出去。
最近會經常注意到一些社會行為學和心理學,并且強烈的意識到,學科之間真的不只是獨立的,應該是相互融匯的,比如,前段時間當我坐大巴車中途休息的時候,我發現人們總會下車聚集在某一個點休息,而我,好像也會被某種群體意識拉到了那個方向,于是乎,我自己嘗試了自己第一個下車,然后走到就近的某一個陰涼處,想看看是否會引起一個群體活動,其實周圍的陰涼處很多,然后我發現,很多人慢慢聚過來了,都是陌生人,但大多數人會選擇一個多數人的選擇去做的事件,不是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嘛,“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但那么多人去做的事兒一定有他的道理”,甚至有的時候這成了做事兒的某個必要理由了。記得以前我嘗試過一個實驗,讓自己感受一下抵抗大眾行為所承受的心理負擔,就是,電梯里大家都是面對出口的是吧,你試著背對出口,也就是面向電梯里面的人,這個時候,當你看向其他人的時候,你就能感受到那種不安和想要符合大眾行為的局促感了。
同樣的情況我還發現,在做核磁共振的時候,病人躺在機器上,很大一部分人會把腿交叉,其實我也自己試過,也有過同樣的感覺,這個行為幾乎是下意識的,那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在作祟,夾緊雙腿的行為所表達的是對自我重要部位的保護,對,我說的就是對下體的保護,這是一個抗拒的姿勢,當你面對醫生幾乎不能做什么的時候,你的下意識,也就是一種動物保護的本能會開始起作用,導致了你這樣的行為。養過狗狗貓貓的朋友們就應該能清晰的知道,當狗狗最信任你的時候,是會把肚子朝上給你揉揉的,當貓發飆呲毛的時候,它是弓起背來隱藏肚子這些重要部位的。
我再講一個故事,叫一名植物學家,一名商人,一名畫家來看一棵大樹,他們會怎么看,怎么想,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想?植物學家會說,這棵樹是什么種什么科,多大歲數,有沒有標本價值。商人就會說,這棵樹能不能做成什么商品,能不能賺錢,我能不能砍伐它。而畫家則會說,這棵樹是對稱美還是不對稱美,在周圍的環境下能不能達到一種意境,我如何能表現出這棵樹的特質。看到沒,他們分別從科學,商業,藝術三個方面來看待同樣的一棵樹,所以啊,不同的學科或者專業人士對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如果你能同時都懂一些的話,是否你的三觀就會更開闊一些呢,功利一些來講,對于你以后的道路來看,是否會多一些選擇呢?
其實本來學科是不分那么多的,它的本質還是解決問題,只是由于我們人類探索的越來越多,信息量越來越大,現在一天的信息量,差不多相當于100年前10年的信息量了,所以,我們才會只能細分類。打個比方,拿熟悉的醫學來舉例吧,隨著學歷的提升,本科的時候叫醫學影像學就可以了,研究生就成了核磁共振的腹部診斷,博士可能就成了肝臟病變的核磁共振診斷了。一步步的細分,這有助于我們深入的學習,獲得最尖端的知識和技能,提供最專業的服務,但這,思維容易走向某個牛角尖出不來,也就是我之前說過的,跨界思維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為什么那么重要了,因為,就目前的科技水平對于一個人來說,你只能活在某一個時間段里不能永生,如何在你僅有的這些時間里獲得最大的收獲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朋友問我,怎么看你平時能玩能開心的事情那么多啊,其實道理很簡單,雖然我們都是社會專業化訓練出來的螺絲釘,但當你有意識的去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知識或技能的時候,至少你會發現,生活中原來會有那么多好玩的事情等著我去發現的??!
今天就說那么多,我們下期見!
末尾福利:點擊末尾左下方的閱讀原文就可以看到往期文章的整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