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變故鄉,三代人的認知遷徙!

很多人都有兩個故鄉:最初的故鄉是出生的地方,另一個故鄉則是現在安家的地方,他們與它相遇,然后停留了下來。他們見證著第二故鄉一點一滴的變化,它于他們而言,早已不是當初那個陌生的地名,而是血脈的延伸,是怎么也舍不下的一份牽掛。

今年是自治區成立70周年,范姐姐讓我幫忙采訪身邊的人,以包鋼的變遷記錄一個時代的變遷。雖然工作原因接觸了各類慶?;顒?,但是那段滄桑巨變的歷史在我這一輩人心里卻太過遙遠,難得找身邊的人聊聊,沒想到就是這樣一次聊天,卻讓我感觸頗深。

1\

龍哥的姥爺是遼寧省鞍山市人,1949年進入鞍鋼上班,1952年勤奮努力的姥爺考入鞍山第二鋼鐵學校,開始了四年的學習深造。1958年4月,畢業回廠工作不到一年半,就從技術員提拔到干部崗位的姥爺,正兢兢業業研究技術,準備將所學用于車間技術提升,卻突然接到單位的調職通知。原來,當時國家投建包鋼,包鋼籌備處來到鞍鋼挑選技術人員,一通電話就告知技術成熟的姥爺調離崗位,即日奔赴包鋼。

這一年姥爺25歲,和祖父、父母和成家的大哥住在一套日本人留下三室的洋房里,雖然不算寬裕,但至少一大家人每天在一起熱鬧地過著小日子。當我問姥爺,當時沒有想到過拒絕嗎?姥爺笑笑說:“我們那個年代,大家思想都很單純,一切服從指揮,組織上怎么要求我們就怎么做,根本就沒有考慮別的。”

倒是姥姥說:一聽說要去內蒙古,姥爺的祖父說哪兒是蠻荒之地,民風異常彪悍,那時候我們都年輕,還帶著個年幼的孩子,祖父實在放心不下,一定要跟過來?!本瓦@樣,1958年4月5日,帶著祖父、妻子和不到兩周歲的女兒,姥爺背井離鄉來到了包鋼所在地——包頭。

那時候的包頭還只有東站這一個火車站,也只有老城區東河顯得有些城市的樣子,從東河站出來一路往西,只有一條大街就是鋼鐵大街,其余的地方真的是一片荒涼,人煙稀少。姥爺笑笑說:“第一天下火車,還覺得陽光正好,跟自己說這不是跟鞍山一樣嗎?”

到了第二天,黃沙漫天,吹得人都睜不開眼睛,姥姥說:“那可真是“包頭”啊,不包著頭都不能出門,一陣風刮過,窗臺上都是厚厚的一層土!”這讓愛干凈的姥姥著實不能忍。在當時的包鋼四宿舍暫住了一周后,一家人搬到了包鋼分配的一處平房里安了家。

安頓好家里的老老小小,姥爺就馬不停蹄地去單位報到了。這一年,包鋼的土建工程已經陸續開始了,姥爺被分到煉鋼廠,主要負責設備的訂購和采買。人少事兒多,剛來還沒等站穩腳跟,姥爺就開始了將近兩年的出差生活,大連、長春、哈爾濱、武漢等地,一出差就好幾個月回不來。

姥爺剛到包鋼的時候,是干部待遇工資是85元,比在鞍鋼時漲了五元,養活一家四口人,如果不出差一家四口的生活還是不錯的。但形勢不由人,姥爺每次出差每天的補助只有五毛錢,經常吃不飽,沒辦法只能自己花錢,所以出差后反而家里的生活顯得拮據起來。

除了天氣環境惡劣,還有物資的匱乏和飲食上的不習慣。包頭常吃莜面,剛來的時候,大家吃不慣,覺得這個面硬硬的,口感發澀。姥姥、姥爺說:“也挺奇怪,慢慢吃著吃著,還覺得挺好吃的了?!?/p>

姥姥來包頭的時候,已經懷孕四個月了,9月生孩子的時候,姥爺出差在外,幸虧有太祖父在身邊。當時包頭只有一家醫院,姥姥生產只是在家附近的保健站,產后沒有什么補品,太祖父坐著公交車到東河的集市上,才買到幾個雞蛋。

好在高爐建起來了,設備購置也差不多了,姥爺不用經常的出差了,開始了上班族的正常生活。那時候交通工作不發達,自行車都是奢侈品,通往包鋼廠區只能步行。每天姥爺都要步行一個多小時上班,因為沒有現成的路,路上沙石遍布,還夾雜著昆都侖河的水流,以及遍地跑的壁虎,每天上班真是“跋山涉水”驚險刺激。

路途的遙遠,廠區的簡陋都可以克服,姥爺感慨最難克服的是對設備的不適應。當時,包鋼購置的一批俄羅斯產的新設備,與鞍鋼用的截然不同,號稱最為先進的。但是在工作過程中,可能由于包頭的鐵含其他物質等復雜原因,總是不能正常運行,每每都讓姥爺頭疼不已。后來,姥爺借鑒鞍鋼設備,改進設計電絞車車輪,和大家多方努力,終于解決了這個技術難題。

后來,姥爺姥姥又生了兩個孩子,一家七口人還是擠在那個一室半的小房子里,因為整體環境問題,姥爺的工資也差不多有20多年沒有漲過。隨著人口的增加,姥姥為了貼補家用只好出去打零工,去農場種過地,在工廠給工人們洗過衣服,甚至還在耐火廠背過磚。

一年,兩年,三年……他們突然發現,即使是不足30平的房間,也已然是多年奮斗出的家。有一段時間,很多當初來支援包鋼的人,有的受不了回去了,有的因為別的原因被遣返了,可日子即使再窘迫,姥爺、姥姥堅定的在這里扎下根來,他們那一輩人,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也說不出思鄉難安的情緒,他們如同隨風而落的種子,國家的號召便是那場義不容辭的春風,落到了這個以“鹿”聞名卻是荒涼貧瘠,由他們這輩人一磚一瓦建立起來的城。

2\

總有一座家鄉之外的城市,你在那里經歷的很多細節,逐漸拼湊出你對它的喜歡或熱愛。正如那位抱著吉他輕彈淺唱的31歲民謠歌手說的那樣,總有一些他鄉,會變成你的第二故鄉。

與龍哥家從東北支援包鋼不同,我的祖輩則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詳細聊過,才知道當年他老人家從農村一路闖進城市尋找生存機遇的不易。老爸的姨夫是一名軍人,抗美援朝戰爭一結束,就被一火車皮拉到了包頭這個當時還是荒無人煙的地方,參與包鋼建設。比起姥爺的調職通知,這從戰場到陌生城市的命令,更加彰顯了那個年代的不容抗性和軍人的不易。

老爸是個苦命的孩子,爺爺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了,奶奶身體弱,家里只有兩個孩子,那時候的農村還在吃大鍋飯,還在計算工分,還常常有人因為吃不飽而餓死,日子真是十分難熬。相較于哥哥的木訥老實,老爸思維更靈活一些,他說:真的是沒辦法,家里一窮二白,奶奶還常年體弱多病,如果不出來掙口飯吃,搞不好三個人真是要餓死?!?/p>

他跟奶奶商量著要投奔姨夫來城市討生活,奶奶忍痛賣掉了家里唯一的一頭豬,賣了三十五元,老爸給奶奶留了五元,三元錢坐長途車從村里到成都,36元買了從成都到包頭的火車票,兜里就剩下一元錢。

老爸記得很清楚,那是1975年12月份,南方的冬天最低溫度也就零下五六度,老爸穿著單薄的衣褲就登上了北上的列車。下了火車,迎接老爸的是呼嘯地北風,漫天地大雪和零下32攝氏度的低氣溫,老爸說他永遠都難以忘記那刻骨的寒冷,仿佛赤身裸體走在冰冷的世界里,凍得讓人絕望。后來老爸用兜里僅有的一元錢買了公交車票,下了車卻迷了路,等姨奶他們找到他的時候,已經凍得失去了知覺。

老爸回憶,剛來包頭的時候,除了冬天讓他印象深刻外,就是漫天的黃沙了,不刮風還好,一刮風滿臉滿嘴都是土。那時候北方糧食少,吃的雖然也有白面、大米,但是更多時候確實苞米茬子和窩頭,這與南方截然不同的飲食,讓老爸真是腸胃不消化了好久,直到現在老爸依舊說:“我再也不想吃窩頭了!”

此時,包鋼已經建好了兩座高爐,每天大喇叭響起草原晨曲,就一批自行車大軍浩浩蕩蕩開往包鋼廠區,甚是壯觀。自行車已經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老爸笑著說:娶你媽媽的時候,也是自行車娶的呢?沒有現在的豪華車隊。

那時候的包頭,已經有了鋼鐵大街、友誼大街、青年路和少先路等主干道,有了包百大樓、八一公園、包鋼俱樂部等休閑娛樂的地方,雖然道路兩邊還都是起起落落的平房,但是一個城市的雛形已經完全具備。老爸剛開始是在包鋼的一些下屬單位做零工,老爸有著南方人肯吃苦、腦子靈的優點,很快包鋼招工的時候遇到貴人,85年進入包鋼綜合公司新成立的保教科,成為了一名采購員,負責當時包鋼僅有的兩所幼兒園日常采購。

老爸說,剛上班的時候,前幾年還是計劃經濟,什么東西都要憑票供應,那些商店、糧店和副食店的售貨員都是很牛氣的,采購什么完全要看人家臉色的。大概是九零年之后,市場經濟在這個小城開始發芽并快速生長,商店里的東西種類多了,買東西的時候臉色也好看了,那些很牛氣的店員也會給顧客介紹貨品了,老爸感慨“改革開放了,市場經濟時代了,生活越來越好了,以前都是我們追著人家跑,后來是供應單位追著我們跑。”

老爸、老媽來包多年,但是說話口音依舊帶著濃濃四川味兒。當年也曾經動過回鄉的念頭,一直覺得祖祖輩輩都在那里,親朋好友都在那里,最主要是覺得南方軟糯的鄉音夾雜在北方直爽的語言里,總是有種難以融入的隔閡感。但是老爸說:“因為有了你們,我才意識到這里就是我的故鄉了,第二故鄉。”

突然想起三毛在離開馬德里回臺灣時寫過的一段話: “這邊情同手足,那兒本是同根。人如飛鳥,在時空的幻境里翱翔,明日此時我將離開我的第二故鄉,再醒來已在臺灣,那個我稱她為故鄉的地方。”

當年一個皮箱一張車票,就義無反顧的走出了故鄉,幾十年后,曾經陌生的城市里,有朋友,有同事,有愛,有家總有他鄉,這里就會變成另一個故鄉。意識到這一點后,老爸在生活上順理成章的入鄉隨俗,漸漸融入到了這個北方城市。比如說適應了冬天外面干冷,屋里有暖氣;適應了吃各種面食,而不是三餐都是米飯;適應了菜一定吃熟的,也開始吃生菜蘸醬,等等。

而我們這些時代遷徙的產物早就淡漠了那個祖輩夢里的難忘故鄉,生于此、長于此,吾心安處是吾鄉,這里的一草一木早就伴隨著歲月融入骨血,刻入基因,又延續給我們的后代。但是我想,歷史不會忘記這一切,有這么一代人、兩代人,從五湖四海而來,聚集到這里,憑借著他們的勤勞和智慧,鑄造了這個城市70年的記憶和來路。

3\

70年回想漫長,卻又暫短,很多后代再也想不起現在他們所在的樹蔭下,曾經是一片荒漠;再也感受不到他們安心自處的土地,曾經是異國他鄉;再也看不到大廈將成的輝煌里,曾經是祖輩汗水澆鑄的夢想。他們享受的寬廣里,有著祖輩隱忍堅強的品格,他們歡脫的奔跑里,是祖輩夢里再也回不去的故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505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56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463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09評論 1 312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78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18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81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36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69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95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37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2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59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17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87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0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三毛說過,每個人心中會有2座城,一個是夢想,一個是羈絆,相互擁抱,卻又各自離開。如果說西藏是一種自我、追求、向往的...
    阿扎_鄭雷濤閱讀 1,420評論 10 17
  • 一 姥姥的父親去世的早,母親改嫁,姥姥的帶著兩個弟弟,后來輾轉到姥爺村里,那個年代談愛情是奢侈,但打小我就有一種感...
    大寶在路上閱讀 834評論 6 7
  • 這是鬧鬧,一只西伯利亞雪橇犬,對,雪橇三傻之一—哈士奇。2016年1月16日,鬧鬧來到我家,到今天已經一年零兩天了...
    一只喜歡汪的喵_閱讀 601評論 0 1
  • 1.首先在window下去官網下載jdk壓縮包。官網地址:http://www.oracle.com/techne...
    yuquanle閱讀 184評論 0 0
  • H_A_N閱讀 339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