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善畫。在他的筆下,奇石危兀,假山倚斜,花草孤清,與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平衡之美”背道而馳,乍看之下,令人心驚。
現存云南博物館的《孤鳥圖軸》,是山人晚年的作品。畫卷大片留白,只從左側斜伸出一枯枝,略虬曲,空無片葉,枝梢末端立一小鳥,雖獨腳撐持,卻顯出一副安閑從容之態。只見它,翅翼似展還收,目光清冽沉著,似在俯瞰這萬丈紅塵,又似抽身世外,冷眼觀照這萬里山河。孤枝,孤鳥,獨目,獨腳,這是一個空空如也、無所依仗的世界,然而在這幽深的孤獨中,一只鳥,憑借著內心的安和寧定,獲得了心靈的圓融和自足。它不需要去羨慕叢林中鳥兒們的啁啾,也無需想象蒼穹上同類們的翱翔,此刻,它就是一個世界,一個圓滿的存在。此刻,云淡風輕,沒有喧囂,沒有干擾,沒有任何為欲望的尋覓,只有清逸的風骨,傲然的精神。這樣的孤獨和不屈,讓人肅然起敬。
不獨鳥兒如此,世間任何生命都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一朵花,一棵草,一只螻蟻,一縷殘陽,都在天地光陰里默默生長,在風霜雨雪中讓自己越來越豐盈飽滿。它們的外在物象可能很微小,但內在的心卻可以無限大,大過江河湖海,千山萬壑,乃至所身處的有限之世界。
人也是如此。一個人,若能夠擺脫欲望對生命的鉗制,寧定心神,遺忘萬物,讓心如汪洋中的一葉扁舟,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也必能目通萬里,思接千載,在直覺的把握中,與自然之道相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就是禪宗中所說的“見獨”。
生活在塵世,就如置身于染缸之中,在搖蕩奔突中,難免會沾上赤橙黃綠青藍紫,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認同了這些花花綠綠,久而久之,以為這些斑斕的色彩就是自己本來的顏色,或者正是自己需要的顏色,于是處心積慮,再往更熱鬧的去處去,追求更多更斑駁的色彩,直至于追逐一生,回過頭才發現自己已變成模糊的一片,再也看不清本來的面貌。
見獨,就是要摒棄這些紛擾,泰然自處。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心如鏡子,鏡子臟了,再干凈的世界映現在鏡中也是臟的。心靈的鏡子通透明亮,才能照得見天地萬物、山河歲月,照見自我的內心深處。它能讓人清醒獨立,告別人云亦云的附庸,告別隨波逐流的庸俗,告別過多的貪婪和私欲,走向大自在的境界。惟其如此,有限之生才能煥發無限之生意,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夠得以彰顯。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沒有一個不是植根于心靈的凈土之中。一念心清凈,處處蓮花開。
見獨,就是要擺脫枷鎖,讓心靈自由呼吸。諾獎得主米沃什說:“我不想成為上帝或者英雄,只是想成為一棵樹,為歲月而生長,不傷害任何人。”人生,更多時候不是一場競賽,而像是一次單程的旅行。無論競賽也好,旅行也罷,終點都通向一處,那就是死亡。既然結局已然明了,為何要忽略沿途的風光,用盡全力疾奔向那個終點?朗月當空,清風在畔,何不留戀片刻,拈一朵花香,賞一溪煙云,給心靈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棲居之所?
春之落花翩翩,夏之卉木萋萋,秋之黃葉飄飄,冬之白雪紛紛,四時變化皆出于自然之心,那么,就讓心也遵從自然的安排,不攀附,不屈就,不盲從,獨自從容地生長吧!
簡書大學堂無戒90天挑戰訓練營第十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