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其實并不平常,正如簡單并不容易。
《目標》這本書的前言中說到:本書嘗試告訴我們:我們可以用少數幾種假設,來解釋極其廣泛的產業現象。一聽就很好奇啊!再加上這本書將采用小說的方式來講述財經企管的主題,更是迫不及待了!
第一個假設源自于故事的主人公“羅哥”與一個他多年前認識的物理學家“鐘納”在機場候車廳的一次邂逅。
在候機的短短時間里,羅哥說起自己這次出差的原因:因為我的工廠對于應用機器人很有經驗,所以去參加一個座談會。鐘納問:”“機器人真的提高了你們的生產力嗎?”這個問題以及后面一連串的追問,揭開了羅哥的不斷反思:真的嗎?
在你裝了機器人之后,你的工廠每天能多完成一個產品嗎?
你開除了任何人嗎?
你們的存貨降低了嗎?
如果上述答案都是否定的,你怎么能說機器人真的提高了生產力?
羅哥很好奇,為何在短短的時間內通過這幾個問答,鐘納就看出來自己的工廠有問題呢?
鐘納繼續引導羅哥思考“你感覺機器人真的提高了生產力。那么什么是生產力?”。
羅哥:“我猜生產力代表我在工作上有所成就?!?br>
鐘納:“但是你根據什么來說你有所成就?”
羅哥:“根據目標?!?/p>
鐘納:“什么是目標?”
鐘納指出:“生產力是把一個公司帶向目標的行動。每個能更接近目標的行動都是有生產力的行動。每個不能讓公司更接近目標的行動都沒生產力。” “除非你知道目標是什么,否則生產力就毫無意義可言?!薄澳繕酥挥幸粋€。”
這些乍一聽簡直就是比“敏捷測試就是敏捷開發環境中的測試”更廢話的廢話??墒遣灰俗髡叩纳钜猓骸俺WR并不平?!?。
細想我們公司的目標是什么?其實我也會和羅哥一樣想到很多,又自我否定很多。安全快捷地運送貨物?高效地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在低迷的時期減少虧損,在風生水起的時期擴大收益?為股東產生價值?似乎,我們公司的目標和羅哥公司一樣:目標是賺錢。
那么,今天上班的時間里,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朝著這個目標的呢?我們組的同事做的哪些事情是朝著這個目標的呢?明天,我又應該不做哪些事情,多做哪些事情去更靠近這個目標呢?也許,是可以帶著這些問題繼續思考和閱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