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法蘭西絲卡,對教授人們如何做決策頗有研究。
生活中很多這樣的情況,去買衣服,結果回一堆自己不是很喜歡的。甚至自己計劃好的事情,結果都會背道而馳。這就是我們在決策時陷入了盲區,如果能避開這些決策陷阱。
外在環境干擾
研究表明:信息的不同呈現方式,會對人們的決策產生完全不同的影響。
買肉時,商家說含70%的瘦肉,本想買,旁邊的人說,那不是說還含有30%的肥肉呢。可能就不買了。
縱向推進。
商家的活動,積分兌獎,一種是從0開始積到10分,還有一種是從2到12分。人們傾向于第二種,因為一項任務如果開始,人們更愿意去完成。
橫向分類。
有個人去餐廳吃飯,看到菜單有好多類別,開胃菜,熱菜,涼菜,水果,飲料等,每樣都點了一份。結果超出預算,又沒吃完。
有時候選擇太多,我們往往會忘記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學會做減法,精簡選擇,也會省時省力。
投入時間金錢和精力時,合理計算投入總量。
盡量合并同類項,簡書決策選擇。
內在決策偏差。
高人一等效應:人通常會膨脹,任務自己比身邊的人更厲害,更聰明,更有才干。
這種高估還體現在責任承擔上,夫妻雙方都認為自己的家務量占比更高,付出更多,貢獻更大。
001工作學習時,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你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優秀。
002做任務時,延長任務時間。
003與人合作時,適當肯定對方。客觀看待自己。
旁人決策引導。
1陌生人。
從眾效應。和大多數人保持一致。
2親友。好多人都喜歡讓身邊朋友的推薦,就誕生了朋友圈的微商。好多軟件添加了社交熟悉,看你的朋友在做什么,看什么書。
3權威。
專家,明顯,明星,網紅等,代言或是他們推薦的產品,粉絲都會跟風買進。
在做一個決定時,要考慮是否和我們本身的目標一致,不要受身邊人,專家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