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帶兒子回國,在東北老家牡丹江小城度假。對于我這枚資深吃貨來說,雖然身處寒冷的北方小城,內心卻如沐浴在陽光明媚的春天般溫暖。
“誰不說俺家鄉美”,且拋開家鄉的美景不說,先來安利一波讓人饞掉牙的東北美食。
說起東北美食,在偶心中排第一的當屬朝鮮冷面。以蕎麥面為原料,澆上冰涼的牛肉湯,再配上辣白菜、醬牛肉片、半個白煮蛋、黃瓜絲、特質辣椒醬等。也只有在東北的冬季,隨便走進一家小店,都可以點上一碗冷面。其他地區大多只有夏季才能品嘗到,足以可見北方人們對冷面的情有獨鐘。大雪紛飛的寒冬,在溫暖如春的室內來一碗帶著冰碴的冷面,讓冷與熱在身體里碰撞出火花,這滋味也是沒誰了(友情提示:有胃病的人甚食)。
再來說說東北大骨頭,有醬脊骨和醬棒骨兩種。將花椒、大料、桂皮、香葉、小茴香、陳皮、山楂、草果、肉蔻、辣椒等放在紗布袋里,與大塊豬骨頭一起放在鍋里長時間煮。食用的時候需要帶上一次性手套,棒骨還需要搭配吸管來吸食骨髓,每次去吃,兒子和老公都要點上一大份,爺倆兒擼起袖子啃骨頭的場景,會讓你感覺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食。“吳記醬骨”是老家最最正宗的店,有二十年的歷史了,雖然店面幾經改造擴建,但味道一直保持沒變。每次回來,必會在這里吃上幾次。
不得不提到的還有水餃,東北水餃以“個兒大皮兒薄餡兒多”而著稱。雖然大街小巷遍地都是水餃店,但最愛吃的還是老媽包的愛心牌餃子。媽媽是個不熱衷于吃,但卻熱衷于制作美食的人(是不是全天下的媽媽都這樣?)。餃子更是她的拿手絕活,不同的餡兒,甚至是不同的面(例如用蔬菜汁和的蔬菜面),各種口味信手拈來。再配上一些自制的蒜泥醬,保準讓你百吃不厭。
東北的酸菜也是一道十分有特色的美食,尤其在冬天,幾乎是家家餐桌上常客。酸菜是將大白菜經乳酸桿菌(乳酸菌是對人有利的菌)發酵后腌制而成。產生的大量乳酸,不僅口感好,而且對人體非常有利。酸菜的整個腌制過程非常麻煩,稍微搞不好就會腐爛,腌制時間控制不好的話還會產生致命的劇毒。聽起來是不是很專業的說,東北人簡直就是在用生命享受美食有木有。記得小時候,每年到剛入冬時,腌酸菜就成了家中一件頗具儀式感的隆重事項。媽媽會提前將家里的那口一米多高的大缸清洗干凈,缸里碼滿整顆的新鮮大白菜,再加滿水。還要用一大塊石頭壓在上面,防止白菜漂起。再放置大概一個月左右,就可以吃到以酸菜為原料燒的各種美味了。酸菜川白肉,殺豬菜,酸菜餡兒餃子……,光是想想都流口水。現在吃到的酸菜都是街上買來的,味道和小時候的比起來還是有一些差距的。
東北大麻花也是一道老少皆宜的美食,不同于有名的天津麻花的香脆,老家的麻花是軟糯香甜的。尤其是剛炸熟出鍋的,在寒冷的冬天來上一根,甚是美味。大麻花的另一特點是“大”,北方人性格豪邁直爽,做什么食物都是份兒特大,麻花也不例外。三十公分左右的長度,拳頭的粗細,一根麻花下肚,基本上也就飽了。還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時早已饑腸轆轆,但還沒到晚飯時間。媽媽就會給上五毛錢,去買上一根麻花先墊墊肚子,我和弟弟人手一根,狼吞虎咽的吃相常常被爸媽拿來說笑。兒時的“麻花時間”,是我和弟弟那時每天都能享受到的“小確幸”。
還有東北拌菜,疙瘩湯,紅腸,熏肉大餅,冰糖葫蘆……家鄉的美食太多了,豈是三言兩語就寫得完的。在這里我只是著重介紹了本人偏愛的幾種,邊寫邊流口水啊!記得有一期美食節目《舌尖上的東北》,作為一名北方長大的資深吃貨,我想說那只是眾多東北美食的冰山一角。
寫下此文的初衷,是為了交007的作業,但也的確是應了這段時間在老家每天吃吃吃的景,所以也算是我本人的肺腑之言。
吃貨的春天,怎能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