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大學有一個舍友,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在國內(nèi)亞馬遜上還買不到kindle的時候,常常在電腦上看電子書,放電子書的文件夾超過2個G,有幾百本書,很多還是非常好的TXT格式。這些書大部分是經(jīng)典名著,都是從各種“吐血推薦”的書單中整理出來的,其中不乏《喧嘩與騷動》、《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等非常難啃的書。
我的舍友非常愛看書,在一盤游戲的讀秒階段,也能打開電子書看上幾頁。后來買kindle終于不需要到淘寶代購的時候,我的舍友第一時間買了KPW,一直放在書包中隨身攜帶,上無聊的課的時候、吃飯排隊的時候,睡前躺在床上,都會拿出kindle來讀一讀。他跟我說,他在買了kindle的一年時間里,讀了80多本書,希望今年能讀100本,更是加深了我對舍友的佩服之情。
直到有后來我們的一次交流。我大學的時候特別迷外國小說,那時候在朋友的推薦下去讀了《百年孤獨》,然后興致勃勃地找我的舍友去交流。
我問“你最喜歡里面的哪個角色?”
我的舍友說:“角色、人名太亂了,記不清楚,不過我覺得開頭挺好的。”
角色問題沒法交流讓我有點遺憾,但是《百年孤獨》的開頭的確很經(jīng)典。
我說:“對,真的太經(jīng)典了。”
然后我接著問:“這種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真有意思,你能推薦基本同類型的好書嗎?”
然后我的舍友驚詫地說:“什么魔幻現(xiàn)實主義?”
懷著熱切的期望想與舍友交流我,卻再也說不出話來。后來我又就幾本書,比如《挪威的森林》、《穆斯林的葬禮》之類的,和我的舍友討論了幾次。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的舍友被單純的讀書量綁架了,讀書的速度特別快,但是回憶起來,只記得大概的情節(jié),不了解作品的背景,作品要表達什么也不關心,有時候甚至連主要人物的名字也記不起來。
二
后來,我畢業(yè)開始工作,看書的時間沒有以前充裕。因為工作的關系,我除了看文學類的書,還要看一些關于文案寫作、市場營銷、新媒體傳播的書。
時間變的更少,要讀的書卻更多了,所以我的讀書速度也變得越來越快,把關于文案的經(jīng)典書籍基本都看了一遍,也經(jīng)常在行業(yè)媒體看一些關于文案、廣告創(chuàng)意的文章,但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每次要寫文案的時候,還是會一點思路都沒有。
沒有辦法,我決定把以前看過的書再拿起來翻一遍。在我把書重新拿起來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像看新書一樣,就像重來沒有看過這本書一樣!我突然意識到,我在看書方面犯了和我大學舍友一樣的毛病。只是他的毛病犯在看小說上,而我的毛病犯在看專業(yè)書上,這么說來其實我的毛病比我舍友嚴重的多。
后來,看專業(yè)書時,像我當時看小說時了解作者經(jīng)歷、社會環(huán)境、文化背景,對作品進行多維度的解讀一樣。對專業(yè)書中提及的案例進行分析,去了解當時的品牌階段、去體會創(chuàng)意背后的策略問題,去觀察企業(yè)的市場定位。對專業(yè)書中提及的一些好的方法,我把方法記下來,每次寫之前看一看,然后照著做。這樣把專業(yè)書讀了一遍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再寫文案的時候,比以前思路清晰了好多。
三
書看完回頭就忘,是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我們對于書中的內(nèi)容淺嘗輒止,沒有深入思考,沒有把作者的觀點轉化為我們自己的知識。
讀書如果不總結、思考、內(nèi)化,那么很多時候我們讀書,就只是在消磨時光,而談不上學習,我們就像在知識的海洋里做了一次觀光客,觀光結束后兩手空空如也。
所以相比于讀書的數(shù)量,我們更需要注重的是,看一本書,就能內(nèi)化一本書,把作者的觀點,轉變?yōu)樽约旱闹R。
四
那么我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把作者的觀點內(nèi)化我們的知識呢?
1.建立聯(lián)系,形成自己的體系
舉個《挪威的森林》的例子:
《挪威的森林》這本書中,里面的很多角色都充滿對死亡的向往,不光《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的很多作品中,都籠罩著濃厚的死亡氣息。這種死亡意識中,有日本文化傳統(tǒng)的因素,比如物哀,對于稍縱即逝的櫻花的贊美,武士道精神,那么這方面可以和一起讀的書有《源氏物語》、《菊與刀》。再想有沒有其他寫死亡寫的很好的日本作家?這時候可以想到太宰治和他的《人間失格》,從太宰治又可以想到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根據(jù)松子這個出走的女人,能聯(lián)系起魯迅的《娜拉走后怎樣》,婦女解放運動,說道婦女解放運動,可以讀讀波伏娃的《第二性》。
其實要接還可以繼續(xù)接下去,比如波伏娃的終身伴侶薩特和他的存在主義,關鍵是自己不斷地去拓展和聯(lián)想,而且這只是作品中很小的一個點。如果換一個角度,可以聯(lián)系到美國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美國的嬉皮士文化,美國對日本的政治影響,這些因素,對村上春樹作品的影響。
2.總結規(guī)律和方法,并加以實踐
我之前讀了很多專業(yè)書,卻感覺沒有進步,就是因為自己不做總結,只是看,看完就忘。
所以看專業(yè)書的時候,把案例的來龍去脈分析一遍,總結規(guī)律;把其中涉及到的方法總結起來,并加以實踐,把合適的保留下來,不合適的去掉。
在看小說的時候,多想一想小說為什么這么寫?與作者的經(jīng)歷有什么關系?時代背景是什么?看作者如何設置沖突與懸念、讓故事扣人心弦;有那些細致、生動、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能夠借鑒,并在自己寫故事的時候加以運用。
3.立足生活
我以前有個同學,在古詩詞、國學方面很有才華,還經(jīng)常被邀請給同學們做國學講座,出于捧場的原因我去聽過幾次,也感覺非常有收獲。
但是這同學有一個問題,除了國學什么都看不上:萬般皆下品,唯有國學高。而這其實影響了他對生活的客觀判斷。在評價生活現(xiàn)象的時候,他經(jīng)常說的是“人心不古”、“要是古人就不這樣”。
恰如李敖所言:終日讀書而放棄了真實生活才是悲劇的開始。你并不會更聰明,因為你的經(jīng)驗全部是別人的二手經(jīng)驗;你也不會更博學,因為書上讀來的東西你并沒有真正去驗證;你會因終日耽于幻想而神思飄忽,因脫離生活而愈加沉默。
其實相比于書本,生活才是我們最大的老師。
4.獨立思考
我的朋友圈中,有一些羅輯思維的粉絲。每天聽羅胖的60S語音,看羅胖推薦的文章和書,言談之中也經(jīng)常引用羅胖的觀點和話,聽不得人說羅胖的不是,羅胖是茫茫大海上的燈塔、是漫漫征途中的引路人。
其實作為一個新媒體人,其實我也是羅輯思維的粉絲,他的很多玩法、對于行業(yè)的理解,對我很有啟發(fā)。最關鍵的是在那里能買到獨家發(fā)售、在其他地方買不到的書,比如我男神——和菜頭老師的《槽邊往事》。
但我在有些方面并不認同羅胖的看法和預測,而且羅胖在大會上分享的話,我大多不信。其實不光羅胖,大部分所謂創(chuàng)業(yè)分享,我都不信,我只信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魯迅在《寫在<墳>后面》說過一句話:“中國大概很有些青年的“前輩”和“導師”吧,但我不是他們,我也不相信他們。
對于這句話,我深表認同。我并不是說中國現(xiàn)在沒有青年導師。我相信有很多真心關注青年成長的導師,但是別有用心的江湖術士同樣很多,因此獨立思考,在這個時候尤為重要。
好了關于書本的閱讀、總結、內(nèi)化,就先講到這里,祝大家都能夠從讀書中獲取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