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聽課、看書,為什么別人能輕松變現,而自己卻什么收獲也沒有?”
昨天晚上和葉子吃飯,她非常郁悶地問了我這個問題。
為了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早日實現升職加薪,葉子在2020年學習了20門課程,閱讀了50本書,每天都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感覺很有成就感。
但她不明白的是,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也學習了很多知識,最終卻沒什么收獲?
感覺什么都知道,卻又什么都不會,能力沒有任何提升。
看著別人通過寫作、閱讀、手繪、文案等技能,實現了副業變現,她除了羨慕,就是焦慮。
其實,很多人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想快速成長,就大量學習課程、閱讀書籍,結果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內心很受打擊,做事也沒了耐心。
越來越多的人急于求成,付出一點努力就像看到成績,結果總是事與愿違,長此以往,就失去了堅持下去的耐心。
想要收獲成長,學習一項技能,或者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做事一定要有耐心,并且能一直堅持下去,不斷靠近自己的目標。
一、無法長期堅持做一件事情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長期堅持學習、閱讀,有助于自己快速成長,但為什么總是無法堅持下去?
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1.習慣和別人攀比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習慣和他人攀比,上學的時候比成績,工作的時候比業績、比收入、比穿著……
開始學寫作的時候,有些人看到別人經常寫出10w+的爆款文章,自己文章的閱讀量總是個位數,越想越覺得自己很差勁,于是就放棄了。
閱讀小白在參加閱讀課程的時候,看到別人1天讀1本書,自己一個禮拜都讀不完一本,對比之下,就顯得自己能力差,會越來越焦慮,甚至會放棄看書這件事。
適當的攀比,會給我們前進的動力,但如果一味地拿自己的初始能力,和別人長期努力后的能力相比,就會產生強烈的落差感,讓自己失去動力,也不再有耐心堅持下去。
2.做事急于求成
我們總是能看到類似于“21天養成習慣”、“3天說出流利的英語”、“5天掌握爆款文章的寫作方法”的課程文案,這讓我們誤以為,做任何事情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都能成功。
看到很多人都在學習寫作,我室友也報了一個寫作班,老師承諾學完以后,就能賺回學費。
認真學了一個月,寫了十幾篇文章,結果非但沒有賺回學費,文章的閱讀量還非常低,巨大的心理落差,讓她放棄了寫作。
有寫作經驗的人都知道,寫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想要寫出高質量、高閱讀量的文章,沒有長時間的積累、練習是不行的。
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事情,都不容易,急于求成不可取,只有堅持、堅持、再堅持,才能達到于預期的目標。
二、3個方法告別淺嘗輒止,讓你的耐心倍增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不中途放棄,有耐心地把事情做好呢?
心智探索者周嶺,在《認知覺醒》一書中,介紹了3個非常實用的方法:
1.了解事物發展的底層規律,坦然面對困難
當我們想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開始的一段時間興致很高,每天都動力滿滿,結果堅持了一段時間,看不到任何進步,就開始退縮,直至放棄。
很多人之所以學了很多課程,能力卻沒有提升,就是因為堅持了一段時間,看不到進步,就果斷放棄,重新學習其他看似簡單的技能,結果學了很多,什么都沒學好。
學習任何一項技能、知識,想要收獲好成績,都要遵循“復利曲線”。
“復利曲線”,是一種理性工具,很直觀地展示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前期增長非常緩慢,達到一個拐點后,會飛速增長。
我的閱讀導師看書速度非常快,1年能讀300+本書,而且還能輸出高質量的書評。
當時我就很羨慕,問老師怎么做才能達到他的水平,老師就說了一句話:“當你1年讀完50本書以后,就能找到快速、高效閱讀的方法了。”
現在回想起來,50本書,就是一個拐點,雖然剛開始閱讀的很痛苦,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專注力低、看不進去、看完記不住……更不要提收獲了。
一旦堅持讀完50本書后,閱讀速度就會有顯著的提升,如果堅持讀完100本書,那閱讀的效率會更高,閱讀的好處也會凸顯出來。
所以說,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耐心,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沒有天賦,而是能力沒有積累到能夠達到裂變的程度。
做任何事情,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看不到結果很正常,因為我們需要時間提升能力、積累經驗、總結方法,當能力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收獲爆發式的成長。
2.在舒適區邊緣探索,持續精進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待在自己的舒適區里,不愿意走出現有的狀態。
比如每天下班后,寧愿躺在沙發上玩手機,也不愿去健身房鍛煉1小時,增強身體的機能;寧愿每天重復做著基礎的工作、拿著較低的薪水,也不愿意通過學習提升能力,實現升職加薪……
《認知覺醒》一書中,指出了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
無論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想要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于舒適區的邊緣,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不前。
比如你已經習慣了早上7點起床,看到別人每天4點早起學習、閱讀、寫作,白天的工作效率也非常高,你很羨慕,也效仿他們凌晨4點起床。
結果起來以后頭昏腦漲,壓根沒心思學習、看書,一整天都渾渾噩噩的,什么都做不好,最后總結一句:早起一點好處都沒有。
這就是從舒適區貿然跨到了困難區,讓自己遭受了巨大的挫折,進而對一件事情失去了興致。
如果每個月都比之前早起10分鐘,既不會感覺到困難,而且還能一直堅持下去,直至養成早起的習慣。
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是在舒適區邊緣(拉伸區)探索,既有成就又有挑戰,對自己而言是很大的鼓勵,成長的速度也非常快。
當我們看到自己的成長以后,做一件事情就充滿了動力,也有足夠的耐心堅持下去。
如果想要在某個領域快速成長,一個有效的方法,是請一個專業教練,比如健身教練、演講教練、寫作教練……讓他們幫助我們走出舒適區,實現快速成長。
如果經濟不允許,我們可以通過制定計劃,每隔一段時間增加一點難度,讓自己始終處在拉伸區,持續提升能力的同時,不斷向著目標靠近。
3.少即是多,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很多人每年都會囤很多書、買各種課程,每天下班后,忙著聽課、學習,犧牲了很多休閑娛樂的時間,認為只要學習,就能讓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并收獲成長。
持續學習的確能帶給我們成長,但如果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是無法收獲成長的。
因為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聽完課、看完書,還包括反復的思考、大量的實踐和持續的改變。
看書、聽課人人都能做到,但是思考、行動和改變,卻被很多人忽視了,這也是為什么學了很多課、看了很多書,卻沒有收獲的原因之一。
看書、聽課只是表面的學習,即便學了很多,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小的,因為這些內容沒有內化,不屬于自己的知識。
改變的過程很難,而且做出的改變也沒有學過的知識那么多,但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
學再多的知識,如果不進行思考,不付諸實踐,不用來改變自己的舊有行為,就無法實現真正的成長。
“少即是多”,與其什么都學,什么都學不精,失去了學習的耐心,還不如放慢腳步,先把一項技能學精,達到比較厲害的水平,然后再去學習其他技能,這樣成長的速度才會更快,才更容易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
總結
做事沒耐心,堅持一段時間就想放棄,是因為我們沒有掌握事情發展的底層邏輯,不愿意正視困難,總是急于求成。
當我們了解了“復利曲線”,嘗試在舒適區邊緣探索,并且追求質量的時候,學習、做事就會更有耐心,效率也會成倍提升。
——END——
*大大的人兒:堅持早起500天,愛寫作、愛閱讀、愛思考的90后姑娘,每天解決一個成長難題。生活不易,成長還要繼續,我們一起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