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DP在衡量什么?
⑴.國家統計局第一次對國內生產總值采用單季度核算,這比過去全年一次核算的GDP要精確很多。
⑵.這次GDP增速6.9%,為6年來首次跌破7的整數關。這是我們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
⑶.GDP是國家總體經濟狀況的體現,它就如一家公司的營業收入,營業收入高不等于企業利潤高,對投資來說,決定一家公司市值能否增長的核心要素是企業利潤。利潤只是營業收入中的一部分,一家公司營業收入狂飆突進,它完全可能是不賺錢,甚至是虧損的,因為這中間有大量的費用和成本。
(這就是為什么營業收入上去了,股價反而下跌,因為利潤沒上去。)
2、如果想深入理解經濟和市場的運行,在一開始就要建立對 GDP 的客觀認識,這非常重要。不應盲目跟風潮流,我們一定要認真,不僅要知道基礎知識,還要知道背后的原理,你才有能力保衛自己的財富。
3、GDP破7,增速降到6.9%,反應的是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下滑,經濟實力出了問題,最后經濟倒退,居民收入下滑。
4、那該怎么解決應對呢?
⑴.如果把中國經濟比作一臺跑車,那減速的首要原因是坡變陡了。這個“坡”,在專業上,叫作經濟周期,它會呈現出像潮汐一樣的周期性規律,從圖表上看,它就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
現代經濟之所以呈現加速變化的周期規律,專業上有個說法,認為是“債務周期”決定的。
(這是外在因素,我們必須面對的客觀事實,然后從自身角度調整經濟發展)
⑵.對內我國的經濟發展現況是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消費、出口發展不平衡,因此該升級的要升級,該轉變的就去轉變。
⑶.黑科技、秘密武器助攻:利率
把利率降低,那么經濟的阻力就像底盤更低的汽車一樣,會變得更小。如此,GDP 增速自然也就會像車速那樣加速效果顯著。說明企業還有進一步壓低成本、改善利潤的空間。
5、GDP破7,對于個人來講,這是一個6 9 9效應,更多的是心理作用;對于企業來講,時間緊迫,必須趕緊換輪胎,轉型!但是對于投資者來講,我們要不要關心GDP?它有什么用?到底能不能指導我們的投資實踐呢?
GDP是個很好的工具。
舉例:人們常說,別人貪婪的時候你要恐懼呀。可是,貪婪和恐懼怎么量化呢?貪婪和恐懼長什么樣呢?它是顏值高還是顏值低,這事由誰說了算?假如一件事情無法量化,它就只能成為膾炙人口的名言,而無法成為指導實踐的公式。
關于貪婪和恐懼的問題,其實答案還是巴菲特回答的。巴菲特說,你在分辨市場是否過熱的時候,要看股市總市值與 GDP 的比例。
舉例: 2000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股市一塌糊涂。當年最熱的時候,美國股市的總市值是美國總GDP的183%,將近兩倍了。再往后看,2007年美國房地產泡沫引爆的次貸危機,導致樓市、股市遭遇大幅下跌。當時在泡沫高點,股市的市值跟美國經濟GDP的比重達到了134%。反觀中國,2007年上證指數為6124點那一天,我們的A股總市值是2 8萬億,而可比同期中國 GDP 是2 1萬億,這個比值達到136.6%,也大幅超過100%。再看2015年上證指數為5178點,當天的 A 股總市值是77萬億,同期可比2014年GDP是63萬億,我們的股市市值已經是經濟的120%以上了,這是明顯的泡沫!
所以,經濟規律是沒有國界的,當股市市值與GDP的比重超過1 00 %,泡沫就出現了。當市值與 GDP 的比重,達到兩倍的水平,那就是嚴重的泡沫。當股市市值差不多是經濟的一半,低于50%的比例時,那市場就已經被過度悲觀的情緒籠罩了,這就是我們從數據中得到的結論。
6、量化出來的規律,通過公式來推導出結果,根據股市總值和年GDP來判斷是否有泡沫。
7、股市市值是什么?
從長期來看,股市的市值來自于所有的這些企業創造的財富和價值,通俗來講,股市的市值來自于這些企業利潤的驅動。
GDP 中包括了企業利潤。GDP和企業利潤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好比切蛋糕,無論怎么切,其中的一塊不可能比蛋糕本身還大。
從長期來看,股市總市值的增速是不可能永遠超過 GDP 的增速的。所以當股市總市值跟GDP之比大幅超過1 00 %的時候,往往可能就是出現泡沫的征兆。
而當股市總市值跟 GDP 之比低于5 0 %,甚至更低,別人都恐懼的時候,很有可能,機會就正在醞釀之中,均值回歸,是統計學上的一個重要規律,它在投資當中一樣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