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
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回避問題,逃避痛苦。
回避問題和逃避問題旳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 ? ? ? ? ? 摘自《少有人走的路》中文版序
一、成熟的理解歷程
曾經以為的成熟,是老于世故,尓虞我詐,故作深沉,喪失童真,而這卻是我不屑和厭惡的。
所以拒絕成熟,覺得永葆一顆童心,才是人生最美好的狀態。于是一直蜷縮在,童稚天真、依賴他人的一方天地里,直到抑郁得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以前的應對模式統統不起作用了,才體會到:那個內心受傷無助,滿世界尋找無條件愛的小孩,天然地必須要長大,因為不長大,根本應對不了生活的挑戰。
我的心智成熟之旅,是從讀《少有人走的路》開啟的。大概是2017年元月份,聽得到欄目中,羅振宇、武志紅、吳軍等人多次提到這本書,說它是本大暢銷書,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上20年,至今暢銷。
這引起我極大興趣,立即訂購《少有人走的路》系列書4本,不但開啟我的成熟之旅,而且走上購書之旅,到目前為止買了20多本紙質書,而過去7年買的書不超過4本。還聽了幾百本音頻版的書,對我的思維、生活等各方面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很多事實證明,人在低谷消沉時,多讀書讀好書,能助你重新找到精神支柱,不是簡單地打雞血,而是給解藥,照著做,就會慢慢好起來。
作者說真正的成熟,有兩個指標:具有自律性和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愛。
二、自律四原則
先看看不自律的表現是:
1 拖延時間,希望問題自動消失;
2 對問題視而不見,假裝它們不存在,靠臨時敷衍暫渡難關;
3 濫用藥物或酒精等其它容易上癮的東西麻痹自己,企圖把問題暫時忘記,換得一時解脫。
有沒有躺著中槍的?我就是其中之一。
生活中,有大量的人,都是寧愿在不成熟中徘徊,寧愿在痛苦中打轉,也不愿走上這條少有人走的路,這條用自律和愛筑就的通向心靈成長的道路。
人生本來就是苦難的。
作者開篇寫道:人生苦海無邊。
佛教也這么說,人生有八苦,其中生老病死我們感受最深,遺憾的是,我們大多數人根本卻不愿正視人生的苦難。
一遇到問題,不是怨天尤人,就是自怨自艾,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倒霉、最痛苦的人,其實是逃避、不自律的表現。
后果就是,不僅痛失成長機會,而且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心靈停止成長,如不及時治療,心靈就會萎縮和退化,心智就永遠難以成熟。
而自律就是承受痛苦,解決問題。當一個人能夠學會用積極的心態承受痛苦、解決問題的時候,你就離成熟更近了。
要做到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
1 什么是推遲滿足感?
麻煩的事是積極動手解決,還是先拖著再說。這么說該明白了吧。
只顧當下安逸、快樂,而不能對長遠有益處,這不是推遲滿足感。孩子貪玩,只想讓他們盡快停下,而沒有耐心了解他們,只用打罵或吼叫也是。
哪些行為屬于推遲滿足感呢?
為了減肥瘦身,忍住不吃眼前的巧克力蛋糕是,為了與真正合適的人在一起,而放棄暫時安定下來的想法也是。
如果父母懂得自律,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把這樣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
要培養孩子自律,需要父母投入足夠的時間,耐心和精力來關愛和照顧他們,這樣他們才會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感,不會輕易不自律。
2 承擔責任就是必須面對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
過多地包攬責任不利于解決問題,反而容易止步不前,這個極端就是患上神經官能癥。
相反,一味推卸責任也無法解決問題,極端就是患上人格失調癥。
唯有直面問題,明確自己的責任,承擔自己的責任,并付諸實踐,才是解決問題行之有效的道路。
3 忠于事實,要破除移情和過期人生地圖的魔咒。
我們生來對世界是無知的,生活經驗就像我們后天動手繪制的一副地圖,為我們往后的人生導航。
過期的人生地圖就會讓我們抱著過去的人生經驗和做事套路不放,以致罔顧眼前事實,并因此不能有效解決問題。
所謂移情就是,把產生和適用于童年時期的處事模式照搬到成年后環境中的行為——哪怕它們已經不再適用。這就是過期人生地圖的詛咒。
之所以要突破移情,是為了能以“解決問題為先”的角度去考慮解決方法,減少不必要的損耗。
要做到忠于事實,也意味著我們必須,敢于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允許別人來檢視,我們的地圖是否正確。
4 保持平衡意味著建立彈性的約束機制,要讓心智成熟: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過度責任,既會延遲滿足,又能享受當下。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是放棄。
三、 必須的放棄
生活就是一個個不斷放棄的過程,你必須學會放棄一件一件的事。
你接受一個新工作,意味著你要放棄原來的;你有一個新理念,就要放棄原來的舊理念;你進入小學的新環境,就要放棄幼兒園的生活習慣和理念。
我們人生中,很多階段都在放棄。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列舉過人生各個階段當中的放棄。我們從小到大都需要放棄哪些呢?
首先需要放棄的是,無需對外界要求做出回應的嬰兒狀態,嬰兒狀態是很爽的,你根本不用管別人,別人還得時時事事圍著你轉,這得放棄;
然后放棄三四歲時無所不能的幻覺,放棄完全占有父母的愿望;
放棄完全依賴別人的想法,小時候你遇見問題了,叫一聲爸媽,他們都來幫你解決了,這種想法要放棄;
放棄心中父母完美的形象;
放棄青春期以為潛力無窮的感覺;
放棄長生不老的幻想,以及對子女的權威;
放棄各種各樣暫時性的權利,你畢業了,離職了,退休了,不再享受原來的權利了;
永遠健康的奢望;
最后生命本身也要放棄……
你只有勇敢地放棄過期的人生地圖,才能順利走向下一階段;
你只有敢一步步放棄不合時宜的觀念,才能更接近事實真相,不斷修改更新人生地圖;
你只有敢于不斷地棄舊迎新,才能走上這條由自律和愛筑就的少有人走的成熟之路。
為什么那么多人,不敢放棄,走向新生,走向成熟呢?
四? ? 懶惰是原罪
不敢放棄的背后是懶惰。
直面問題和解決問題,必然耗費心神。
世界天然是個熵增的過程,這是個物理學概念。
比如說,屋子收拾得再整潔,過兩三天不收拾必亂,這就是熵增的必然結果。
若想保持整潔,必須費勁收拾,并且保持物歸原位的習慣,這是個逆熵的過程,需要自律,克服懶惰的原罪和天性,才能做到整潔。
改變需要自律和意志,因為懶惰,所以沒有行動。
不自律阻礙著你走向成熟。要走向成熟之旅,必須由自律做護法大使。有了這個護法大使,才敢降妖除魔,攻克懶惰原罪,一步步放棄舊有地圖,走向成熟的康莊大道。
五? ? ? ? ? 自律的背后動力——愛
為什么人們愿意自律,承受痛苦呢?因為有一種力量在推動我們,這種力量就是愛。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
作者給愛下了個定義: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的一種意愿。這是我見到的關于愛的最好定義。
人人都有愛他人的欲望,但很多人只是把這種愛停留在想法和口頭上。想愛不等于去愛,愛的想法不等于愛的行動。真正的愛是行動,是一種由意愿而產生的行動。
作者在書中寫了很多我們容易當成愛的:墜入情網,依賴性,精神貫注,自我犧牲,感覺愛等等這都不是真正的愛。
比如,墜入情網只是自我界限的臨時崩潰,是有可能發展到愛的開端,而不是真正的愛。
再比如,有個孩子說他媽媽非常愛他,從小學開始,每天開車接送他,直到高中三年級,經過他苦苦哀求,才同意他坐校車上學。這其實上他媽媽對他的依賴,而不是愛。
擴展自我界限是愛的目的,愛需要不斷地努力。
作者說,擴展自我界限就如同走路一樣,每多走一步或一里,都可以逐步對抗與生俱來的惰性,抵御因恐懼而產生的排斥心理。
而愛可以給我們勇氣,使我們敢于努力去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
因此,可以這樣說,愛是為了努力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勇氣。
當然,不是所有的努力和勇氣都是愛,但是,真正的愛一定需要努力和勇氣,這一點毋庸置疑。
愛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是關懷。表達關懷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傾聽。
傾聽是對他人表達關懷的具體表現。大部分人不懂得傾聽,是沒有意識到傾聽的重要性,或者不愿意為此付出努力。
用心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這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此時,傾聽者暫時把個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努力去體會說話人的內心世界和感受。
從這本書開始,我逐漸認識到了傾聽、溝通的重要性,這些重要能力的培養和獲得,背后的根本動力是愛,真正地愛自己和他人。
只要真正的愛,才會讓你有勇氣克服種種困難,努力拓展自我界限,破除過期人生地圖,走向真實的生活,腳踏實地立于人生大地上。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有自律精神,忍受痛苦,這才是真正的成熟。
當然成熟不會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甚至終生努力。
這需要自律作保證,人們之所以愿意自律,克服惰性,忍受痛苦,背后的原動力就是愛。
為什么叫少有人走的路呢?因為人人都希望不費勁,輕松容易得到一切,走熵增的道路,不愿意開啟由“自律和愛”作翅膀的逆熵之旅。
而想要成熟,非得走上逆熵之路,而很多人不愿意走,所以叫,少有人走的路。
衷心祝愿你我都早日走上這條少有人走的成熟之旅。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這就是一本好書帶給人的力量,可以在你痛苦時,帶你走出人生的沼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