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和孩子爸帶小魚去一家港資幼兒園面試,人家要求填寫英文名字。我這次從井岡山回來,魚爸就給小魚取了英文名字:
Allen,意英俊好看的男子。
我覺得挺好的,因為我喜歡WoodyAllen。我并不圖小魚以后多有個性、多有才華,是個視野和心胸寬廣,有情有趣的人就好。
所以,早上吃早飯的時候,我就告訴小魚,你的英文名字叫Allen,以后你就是小男生Allen。他自己就念叨“嗯,我是小男生Allen”。因為之前他性別意識不太清晰,再加上他逐漸長大,不適合再叫“魚寶寶”這么肉麻的稱呼,所以奶奶就告訴他,他是一個小男生,小男生意味著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比如洗澡啊,吃飯,穿衣,收拾自己的玩具什么的。他會說,“我是一個小男生,很多事情我要自己做”。雖然他說的并沒有做的好,但是他還是會越來越進步。
孟小魚同學的出生,帶給我們很多的考驗。前些日子,一家人還為他的教育問題發生一點爭執,但當我意識到自己因為各方面壓力而對孩子缺乏耐心的時候,立刻疏導和調整自己,并與孩子爸做了深入的溝通。達成的共識是:我們希望他自由而健康的成長,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不對他寄予太多自己的期望,更不讓他去完成自己未達成的理想。
我們認為,孩子有良好的作息習慣和不出格的行為;在外,對人對事抱持善意,并有基本的禮貌就行了。保護他對外界的好奇心,鼓勵他探索世界。
有時候看他那么頑皮,不能靜下來好好的聽一段閱讀或故事。我也會有點憂慮:他長大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有一段時間,非常叛逆,不愿意洗澡不愿意洗頭,不愿意穿衣服,晚上不愿意睡覺,看小豬佩奇,會要求看一集再看一集,沒完沒了。經常飯也不好好吃……有時候還專門與你做對,這種情況如果遇到自己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就會忍不住吼他,或者打兩下屁股。心里甚至有個惡魔的聲音:他為什么這么不聽話?是不是要狠狠的打一次,讓他害怕,就好了?——但是每次理智告訴自己,不可以這樣,耐心耐心,再耐心。
以前無論他怎么頑皮,我都不發火也不愿意約束他。奶奶們在樓下交流,覺得現在年輕的父母都很遷就孩子。后來,他兩歲多,開始頑劣和叛逆,我和孩子爸缺乏耐心的時候,奶奶反過來又教育我們:
對孩子多些耐心,幼兒園老師說了,男孩子不能打,打疲了更不好。等他逐漸長大,靠打也制服不了他,還會起反作用。等到了青春期,他不愿意說不愿意和大人交流,你們還有什么辦法?
老人家有時候很智慧,她說的非常有道理,所以我們后來學著更加耐心對待日漸長大的他。
他也有乖巧暖心的時候,比如,我下班回到家,爺爺和奶奶會告訴我,“小魚什么都想著你,吃點東西都說‘給媽媽留著’,這也要給媽媽留著,那也要給媽媽留著。雖然最后都忍不住自己吃掉了?!毙睦锱模視肀?,說“謝謝兒子。媽媽愛你”。
從他一歲多,我覺得我應該明確告訴他,我很愛他。所以,我經常說,“小魚,媽媽愛你”。有時候會問他“你愛媽媽嗎?”,他會有點害羞地說,“我愛媽媽”。有時候,我故意提示他,“小魚,你說,媽媽,我……你呢?”,他就會笑著大聲說,“媽媽,我愛你。媽媽,我愛你!”我就會抱住他,“兒子,媽媽也愛你”。
有一天,他突然會說,“媽媽,你小心點”。因為我帶他坐電梯、扶梯,都會告訴他“小魚,你要小心點,會有危險?!睘槭裁磿形kU,我會告訴他。比如,如果不快點進電梯,電梯關門的時候,會夾住我們,有生命危險。坐扶梯,如果不及時走下來或者在上面亂跑,摔倒了會把我們的手或者腳卷進去,甚至整個人都會卷進去,特別危險,那樣就再也見不到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了。還有,到高處的時候,我也會告訴他,不能掉下去。過馬路的時候在路邊走的時候,也要告訴他,汽車很危險,隨意穿梭會被車撞倒,嚴重的時候人就會撞死,就再也見不到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了。還有火,告訴他火和水玩得過分了都是很可怕的東西,都可以吞噬人的生命。
所以,過馬路的時候,在高處的時候,他會說,“媽媽,你要小心點,注意安全,別掉下去摔壞了或別被撞到……”
有一次,他中午睡覺前和奶奶聊天,不知怎么的,說起火,說著火了,火會燒死人,我們都要小心,都要跑出去(有個宣傳消防的電視廣告,動畫的他很愛看,看很多遍),要不然就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了。奶奶聽著有點驚喜,覺得小家伙怎么懂這么多了,也有點心里酸酸的。
他也有非常搞笑的時候,比如有一次,他扒拉我的頭發玩。我說,“小魚,幫媽媽看看有沒有白頭發,幫媽媽拔掉”。他很認真的扒拉,嘴里念叨著“幫看看媽媽有沒有黑頭發,幫媽媽拔掉……”
最近兩個月很明顯,開始要求講故事,一遍一遍又一遍。開始自己自言自語編故事,不知道說什么,還會重復《小豬佩奇》里的故事“小弟弟亞歷山大、狗爺爺的燈塔……”
嘴里會哼歌,不知道在哪里聽到的什么歌。有的是中文有的是英文。
路上看見貨柜車、集裝箱、灑水車、攪拌車什么的都特別興奮。
有時候,跟著大人看一會電視,受電視里的啟發,喜歡槍,不到三歲就開始舞刀弄槍。
也許,這就是小男孩的特性吧。
其實,從他還很小的時候,我就想得很清楚:一個孩子,處在身體和心靈的成長過程中,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做父母的除了提供基本的吃飽穿暖,溫情與愛之外,應逐漸的把他往外引導,讓他多接觸外部的世界,帶他去看大海、去爬山,讓他親近大自然;帶他踢球運動、帶他聽音樂會、看兒童劇;帶他觀影、看展覽、培養他的閱讀習慣等等,用這些自然健康的事物吸引他的注意力,在他的內心里會有一片非常寬廣的天地鏈接外部世界,會逐漸養成他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他會慢慢長出一些能力,過好自己的生活。這,就夠了。
我希望青春期過完,他能順利的成為他自己。
然后找到自己喜歡或熱愛的人或事,并為之去努力,并享受那個過程里的酸甜苦辣。
當他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愛了自己喜歡的人,他會很有成就感,并覺得幸福。
所以,當奶奶說人家都會數到20,小魚連10都數不完整的時候、當爸爸也擔心他有的行為習慣會影響他以后的時候……我都還算淡定和坦然。
我并沒有太多焦慮,我們做好自己,他也自然會好好長大。
尤其是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蘇東坡有個說法“人不可預慮”,我豁然開朗,是啊,能量場是很奇妙的,當你總是想壞的事情,壞的事情就來了。當你總是想好的事情,帶來的是“心想事成”。
對于孩子,我想,像最近作家麥家在《朗讀者》的節目上說的:我們就當一個守望者,靜靜地守望他們長大吧。
愿所有的孩子,都健康茁壯成長,長成豐盈的自己。
愿所有的家長,都能好好做自己,讓自己豐富,給孩子充分的愛,孩子也會長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