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海內外媒體曾廣泛報道中國寧夏西海固地區國家級貧困縣同心縣一位13歲回族女孩面臨輟學寫的日記,日記的主題很單一就是渴望上學讀書。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的日記被翻譯成法語、英語等5種文字出版,引起巨大轟動,法國還成立了寧夏的孩子基金會,來自海外的捐助改變了這位寫日記女孩和寧夏上千名失學女童的命運,這位女孩的名字叫馬燕,改變她命運的日記就叫《馬燕日記》。
2014年10月10日,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揭曉,兩位獲獎者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年僅17歲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優素福·扎伊,她成為諾貝爾獎設立一百多年以來所有獎項獲獎者中最年輕的得主。
馬拉拉的獲獎與日記也有不解之緣。2009年初,英國廣播公司(BBC )征集日記,希望塔利班控制區內巴基斯坦人的人們展示真實的生活。這在當時是危險之舉,很多家長并不愿孩子冒險。身為校長的齊亞丁建議自己的女兒來寫日記。2009年1月3日,馬拉拉的第一篇日記匿名刊載在BBC的網站上。在日記中,通過對日常生活的點滴記錄,馬拉拉表達了她對繼續上學的渴望———這樣的言論與塔利班武裝的禁令背道而馳。到了2009年12月,馬拉拉化名為BBC寫博客日記的身份被暴露。正是由于她這些日記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使她迅速成名。
與此同時,馬拉拉成為塔利班恐怖分子的眼中釘。2012年10月9日,她在放學回家的校車上,遭到塔利班武裝分子公然槍擊,子彈擊傷她的頭、頸和肩,導致她顱底骨折、左側下顎骨關節受損……她的生命一度危殆,被專機緊急送到英國伯明翰救治,最終奇跡般生還,2013年2月,馬拉拉接受了進一步手術,用鈦板取代了被剔去的顱骨部分,左耳也裝入人工耳蝸以恢復聽力,并通過后續的理療以逐步恢復面部功能。 3月19日,她換上新校服,在英國就近入學繼續高中學業。
馬拉拉在住院和康復過程中,還高效完成了她的傳奇般自傳《我是馬拉拉:一位因爭取教育而被槍殺的女孩 》。2013年3月27日英國《衛報》報道,這本書的版權售出高達2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888萬元)。《華盛頓郵報》則評論這本書“十分迷人”并稱“沒有比這本書更能夠讓人遙想戰爭的歷程(也許除了《安妮的日記》以外)”。要知道《安妮的日記》可是上個世紀發行量僅次于《圣經》的一本書。 馬拉拉之所以能如此高效寫出一本書,除了有職業記者的協助,還與她長期堅持寫日記,積累大量的素材和資料有關。
馬拉拉從11歲開始爭取女童接受教育的權利,12歲因在BBC發表日記而成名。15歲遭受槍擊,聯合國將每年的7月12日(馬拉拉生日)定為“馬拉拉日”。16歲登上聯合國的講臺,獲頒國際兒童和平獎。17歲贏得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一切都緣于她面對兇殘的塔利班恐怖分子,表現出極大勇氣和智慧。但如果沒有她當初的日記,也不可能有這一切。書是馬拉拉學習的工具,日記才是馬拉拉向恐怖分子進攻的武器!也可以說是日記成就了馬拉拉!由此,我們不難理解馬拉拉在聯合國世界青年大會上演講結束時振臂高呼:“一個孩子,一個老師,一本書,一支筆,就能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