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兩個和尚斗法,五祖弘忍讓門下各做一首偈,以便考察門下見地,待傳以衣缽。東山會下的教授師神秀和尚作了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不會寫字的舂米和尚惠能以為神秀偈沒有見性,也做了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好像是杠起來了!抬杠的結果,在五祖那里判定惠能和尚贏了,于是成就了見性成佛的六祖慧能。
教授輸給了不會寫字的舂米和尚,這么說好像這個故事更能迎合某種低俗趣味。我們來看這兩首偈句的釋義。菩提本意是釋迦牟尼佛祖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明鏡臺即是擺放鏡子的梳妝臺,延伸意為心性與佛性的相映相印。神秀和尚的偈句頗見功力,引用了佛教的典故,表現出了潔身自好,勤于修佛的意思。也足見其作為教授的自信。也不能說全無見性,“身是菩提樹”則是見性自我本性;“心如明鏡臺”則是志向心性與佛性相印。后兩句更不失教授勸誡的本分。惠能的偈句同樣用神秀的典故,道明了智慧的存在、佛性無所駐的本質,更加契合佛教的虛無教義。區別在于,神秀和尚沒有跳出本我,惠能和尚則物我兩忘。
惠能的偈句無疑是借鑒了神秀得偈句,在此基礎上通過思考而加以演進,兩首偈也只有結合到一起才更便于理解。在這里也不得不為神秀教授點贊,他盡了一個教授作為階梯的本分。這個故事里還有一個“鑒”字,那就是明鏡。這樣仿佛才貼得上標題。
認識一個“鑒”字,也許會更能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僅文字這一方面也足以傲立世界文化之林。
鑒,大盆也,一曰鑒諸,可以取明水于月。——《說文》。鑒初為陶質,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現青銅鑒,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最為流行,西漢時仍有鑄造。徐灝曰:“鑒,古祇作堅,從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銅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謂之鑒,聲轉為鏡。”(百度)后來延伸意為鏡子、借鑒、審查、史鑒、年鑒等。
中國有一部史書《資治通鑒》,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警示后人要以史為鑒。
今天,我們倡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掀起陣陣傳統文化學習浪潮。我有過一段思考,應該如何認知傳統文化呢?認知有其規律性可循,更具有其時代特性,也具有其歷史局限性。就如同今天看自然科學的發展史,相對論印證了牛頓力學的不足,而量子力學又印證了相對論在更微觀上的認知不足。科學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不是證偽,而是在歷史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也具有其時代的特性,甚至我們今天脫離當時的時代背景會對某些論斷產生誤解和錯解,而其時代特性也正是其當時的先進性;同樣傳統文化也具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局限于當時的認知不足,特別局限于自然科學上的認知不足;而傳統文化又能得以傳承幾千年到現在,正是得益于其對物性規律性的認識。
中國的傳統文化又是什么?有人說主流是儒釋道,或者三教合一;也有人會說是諸子百家,是唐詩宋詞等等;總之是哪些過去被我們稱之為是封建社會或舊社會的東西。其實這些說法都不盡然!現在有一個很好的詞可以用來解釋,那就是“中國特色”。中國傳統文化一定是具有中國特色,根植于中華民族血統里的文化。這仿佛是你想丟都丟不掉,而又不得不學習以用來鑒定你血統的東西!
傳統文化因為有其時代特性,必須科學地歷史地去認識;傳統文化又有其歷史局限性,又不可以拿來主義地全盤照學照搬。但只有去學習思考,你才會有所認知,進而去發揚光大。一味地否定或拋棄,則如同責明于垢鑒;全盤接受或盲從,則無異于索明于垢鑒。正確的認識,用一句當下最時髦最科學的一句話,那就是用中國特色的時代精神去認知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