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想起,其實很多蛛絲馬跡大家都疏忽了。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大限將至,還是有預(yù)感的。
都覺得奶奶去的很突然,大伯娘和母親說起時,卻忽然提到了幾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而母親,在呆愣片刻之后,忽然頻頻點(diǎn)頭:對對對,就是這樣。
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在那種偏僻的小地方,又是那種時代,爺爺和奶奶并沒有什么技術(shù),也沒有什么特殊的背景,養(yǎng)大六個兒子,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但奶奶卻只字不提過往,一個勁地趕著幾個兒子往前沖,嘴里還不停地吆喝。在她老人家的威壓之下,每個兒子家里,養(yǎng)了雞鴨,還得養(yǎng)豬養(yǎng)牛,種了稻谷,還得種些番薯、南瓜之類的雜糧。
哪個兒子夠膽偷懶,奶奶定會罵得他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久而久之,奶奶這吵架罵人的功夫,方圓十里,幾乎無人可及。
我幼年時體弱瘦小,大公雞、大鵝還有惡狗都喜歡欺負(fù)我。上學(xué)的路上,經(jīng)過村口,有一只大公雞時常追著啄我。
有一回將我的手上啄出好幾個血口子,疼得我徹夜啼哭。母親只好護(hù)送我去學(xué)校。有一天家里有事,奶奶破天荒要去送我。
她老人家隨身帶了一個大竹篩子,趁著大公雞不注意,就把它扣在篩子下。然后,對我說:“你自己去學(xué)校吧”。然后,她拎著大公雞就回家了。
晚間,家里燉了雞,我吃完奶奶才說:就是啄你的那只大公雞,吃了它,其他公雞就不敢啄你了。
那家人上門來討要公雞,奶奶跳起來就罵人,罵得人家滿頭生煙。后來,那家人遠(yuǎn)遠(yuǎn)見到奶奶,干脆就繞道走。
大伯娘說,事后回想起來,奶奶過世的那一年,竟然很少罵人。有一回三伯娘還說:八十歲都改不掉的性子,原來九十歲就好了。老人家竟然轉(zhuǎn)了性子?稀奇。
其實,哪里是轉(zhuǎn)了性子,想必知道自己大限已至吧?
其二,交代后事
那時農(nóng)忙,奶奶忽然把二伯叫來。二伯有些惴惴不安,因為他好酒,時不時躲懶。倒也沒有罵他,奶奶再三再四強(qiáng)調(diào):這兩個孫子自小沒媽,已經(jīng)很可憐,務(wù)必給他們?nèi)⑸侠掀拧?/p>
二伯沉默不語,回去就喝了酒。
在跟前的四個兒子里面,大伯最有出息,但常年在外。三伯腦子笨些,可是手腳勤快,一家子倒也衣食周全。
我家父親頭腦靈活,又有奶奶壓陣,加上孩子少,年年都有余糧,而且,多少有些家底。
唯有二叔,脾氣暴躁不說,還喜歡喝酒,喝完酒還動手。二伯娘實在頂不住,在大兒子十歲時,跑了,至今蹤影全無。
平日里,奶奶見到二伯,不是罵他就是拎著掃帚揍他。所以,二伯總是躲著奶奶。然則,雖然將近百歲,奶奶心里還是惦記著兩個孫子的婚姻大事。
不久,奶奶又將自己的樟木箱子打開,把里面的東西拿出來翻曬。畢竟年紀(jì)大了,故此讓大伯娘幫手。
一邊晾曬,一邊細(xì)數(shù)這些衣服的來歷:這一套是誰誰誰送的,料子厚實硬挺。又扯著身上穿的,說是誰誰誰在她八十大壽送的,看是好看,就是不結(jié)實,才穿了五年就磨穿了。
數(shù)了一遍之后,奶奶把自己喜歡的,一次都沒有穿過的衣服,裝在一起。還特意交代大伯娘,她走的時候,要給她穿在身上,體體面面,干干凈凈地走。
大伯娘笑嘻嘻地回答說:您老人家自然長命百歲,兒孫滿堂,以后的好衣服多著呢。奶奶卻沒有搭理大伯娘的敷衍,忽然抱怨說,老三媳婦(三伯娘)喜歡多嘴,讓她心煩,老四媳婦(我母親)手腳笨拙,做啥都做不好。
所以,老太太指定大伯娘給她穿壽衣,大伯娘不以為意,隨口應(yīng)了,然后,奶奶就不再說話了。
末了,奶奶把自己攢下的金器拿了出來,取了兩件,一件給了三伯的女兒,一件給了我。大伯和二伯家全都是兒子,所以沒有。
她老人家嘮叨說,老四媳婦雖然笨得很,看著生氣,到底沒有欺負(fù)過她。再者,老四家的女兒跟她娘一樣笨得很,從小受欺負(fù),她不放心,所以拿個金鐲子壓一壓。
大伯娘覺得稀奇,就拿過鐲子細(xì)看,果然式樣繁復(fù),比給堂姐的那只重了許多。
奇就奇在,奶奶念叨了一圈,居然沒有把小姑姑算在里面,大家心中疑惑,但沒誰敢提。
奶奶過世后,大伯娘一邊擦眼淚一邊對母親說:“弟妹你就不要同老人家計較了,她心里,到底是明白的”。
母親說,她老人家一輩子威風(fēng)慣了,脖子硬,哪里肯對小輩說句軟話?這個我知道。
其三? 一語成讖
那年,奶奶其實已經(jīng)百歲高齡,對外卻說她才98 。周圍的鄰居笑:你家老太太終于糊涂了,腦子記不清了。
要知道,我們家養(yǎng)了多少雞,哪只老母雞可以生蛋,哪只不行,她老人家都清清楚楚。誰家借了我們的稻谷,又誰家借了我們的麥子,還來的時候,必定要過她老人家那一關(guān)。若想拿著次貨充數(shù),斷然逃不過奶奶的眼睛。
如今居然記不得自己的歲數(shù)了?鄰居們覺得很有意思。
堂叔跑去訓(xùn)人:好不懂事,怎么能提醒老人家的年齡呢?她說98便是98,爭什么爭?
原來,奶奶心中忌諱、恐懼,卻不肯明說。而且,百歲大壽,她也不許父親擺宴席慶祝,只說,等她走了,才可以擺,要七日。
有一天,奶奶在院子里大喊,聲音里充滿了恐懼,父親慌得丟了碗奔出來,奶奶卻說,有人推她。可當(dāng)時艷陽高照,院子里除了奶奶,并無別人。
有幾次夜里,奶奶還把大伯娘叫來陪她,只說她獨(dú)自在屋子里時,總有人想推她。我們以為奶奶年紀(jì)大了,不過說些胡話罷了。
未曾想,竟然一語成讖呢?
那一日好端端的,奶奶端著雞食盆子,莫名其妙跌倒了。父親以為是尋常小毛病,背著奶奶去掛水,不料奶奶卻臥床不起,再也沒有站起來。
整整過了三年之久,大伯娘才再次提起奶奶,話未出口,淚水已經(jīng)奪眶而出。大伯娘說:“都怪我沒注意……”
大伯娘和三伯娘還有母親在奶奶手底下討生活幾十年,受盡了氣。但三人的應(yīng)對方式,卻差異很大。
大伯娘氣歸氣,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依舊對奶奶好。三伯娘心里不服,每每對著吵。為了這個,她沒少挨三伯的拳頭巴掌。
而我的母親,則哭盡了一生的眼淚。
【喵君點(diǎn)評】
父親為了跳出那個小地方,出去當(dāng)兵,熬到年紀(jì)老大,都不肯結(jié)婚。后來,父親又違逆奶奶的意愿,娶了母親。
奶奶說,幾個媳婦,都是她老人家看中的。唯獨(dú)我的母親在結(jié)婚之前,未曾給她看過,所以這輩子,她心里都不舒服。
然而,命運(yùn)卻偏偏將她跟我母親綁在一起幾十年。
從情感上說,我從來不曾親近過奶奶,但,從旁觀者的角度看,我還是比較欽佩她老人家的。
在她老人家的帶領(lǐng)下,我們家從來都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像糧食不夠吃拿雜糧充數(shù)的情況,我們家從來沒有過。
照規(guī)矩,我們家的孩子,一年要做兩次新衣裳,一次在過年,一次在生日。走出去,孩子們都是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的,斷然不會破衣爛衫招人笑話。
有一次喜宴上,有人說起奶奶,我說自己半分都不像她,周圍人都笑了。鎮(zhèn)上的周醫(yī)生說:外表上,你不說話,不跟人吵嘴,但骨子里那種拼勁,跟你奶奶一模一樣。
大家紛紛點(diǎn)頭。
哎,過了這么些年,我到底還是奶奶的孫女,是老王家出來的人。
關(guān)注@王小喵讀書,陪你一起讀書,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