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一念無明》。偉光正的話我就不多說了,躁郁癥確實應該得到社會更多的認識與理解,不要歧視。
我更感想探討的是阿東(余文樂)如何得了躁郁癥。
很明顯,他的病爆發于日復一日照顧精神病母親的壓力之下。他的母親,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阿東照顧“拉屎拉尿”,總是在家中摔東西,歇斯底里的尖叫,重復著嫁錯一個沒用的老公,讓她一個曾經生活優渥的大家閨秀淪落到此境地。她也罵阿東也是個混蛋,想將她送到養老院,沒人管她。
實際上呢,阿東從來沒有想過要將她送到養老院,她甚至為此與未婚妻大吵一架,動手打了未婚妻一耳光(這個時候的阿東應該已經患上躁郁癥了)。我實在想不出有什么不把需要有人24小時看護的母親送到養老院的理由,而要辭掉工作,在家里親力親為。我們說不要歧視躁郁癥,那么同時也請不要對養老院有偏見。養老院有什么不好?有專人負責照料,子女抽空來探望,只要不要像阿俊(余文樂弟弟)一樣遠走美國,除了打錢便再不回家,阿東有一萬個理由選擇將母親送到養老院。
可是他選擇不,僅僅因為他精神失常的母親不想去養老院。他為了展示他的孝順,失去了愛他的女友,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最終也將自己逼成了一個精神病患者。這樣真的是孝順嗎?任由一個精神失常的人做決定,母親得不到最好的照護,阿東也過不了正常的人生,最終患上躁郁癥的他失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說真的,這不是孝順,這是愚孝。
我受夠了這種市井溫情。就像電影里那群一開始和和睦睦的鄰里街坊,在得知阿東就是那個精神病發弒母案的主角時立馬翻臉要求阿東父子搬走一樣,這種“溫情”絲毫經不起推敲。我從小便不明白這種不論如何非要把人在空間上綁在一起的邏輯,好像只有同在一個屋檐下才能表達所謂的親情愛情友情。我想起在我出生的小鎮,充滿了抱團取暖,人生滯步不前的市井小民,用酸溜溜的口氣揶揄那些想擺脫命運,去他鄉奮斗的人,「喲,人家現在是大城市的人,哪有空理會咱們鄉下人」,惡心,一群以道德的名義來掩飾自己懦弱、懶惰的人,不值得任何同情。
阿東的父親,這個只會可憐兮兮地重復自己沒有文化,所以沒有辦法的男人。上天并沒有待他不公,他曾經是風光無限,收入豐厚的港陸線司機,“月入兩三萬”,他在最潦倒的時候也不忘大聲吹噓當年勇,阿東的母親在那個時候跟著他嫁到了香港。年輕時候這么多的收入,被他揮霍殆盡,拋家棄子,卻從來不曾想過「會開車」這個技能是否能受用終生。所以我一點也不同情這個最后在電影里不停念叨“不是什么都能交給外人來做的”的苦情中年男人。什么是外人?如果阿東的躁郁癥真的非常嚴重,嚴重到有自殺傾向,那就請把他送到精神醫院療養,對他對社會都有好處。可是阿東的躁郁癥并沒有那么嚴重,在醫院住過一年以后,醫生已經判定他可以重歸社會,可是他卻還是在枕頭下放一把錘頭,以防阿東對他傷害。以一句「不是什么都能交給外人來做的」苦情話來顯示自己似乎受了多大的委屈,講真,曾志偉這個角色真是混蛋透了。
這些中國式的愚昧與狹隘,被冠以孝道、家庭、淳樸等詞語,像一個緊箍咒,數千年來折磨著新生的每一代人。不是傳統習俗就是好的,不是父母之命就是對的,不是跟別人不一樣就是錯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人生才會過得更好。你的下一代,才不會像你一樣,在期末考試拿了滿分之后,被親戚用陰陽怪氣的語調開玩笑道,「這小孩兒讀書這么厲害,以后當了官發了財可不要把我們這些窮親戚給忘了!」。
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