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安兄弟,從讀大學開始就一直生活在城里,買房安家、娶妻生子后,更是少有回鄉。孫安母親七十一歲,前段時間在城里,身體、胃口還都很好,只是不習慣城里生活,孫安就讓大姐給接回了老家。沒曾想半個月不到,老人家就突發腦溢血,走了。這回孫安兄弟是連夜趕回了老家。
孫安大姐在大學落榜后,就沒再繼續讀書,那時家里經濟條件也不允許,于是她就去沿海打工,供兩個成績較好的雙胞胎弟弟讀書。弟弟大學畢業后,大姐也有了意中人,在外面打工認識的一位老鄉,兩人在離老家20多公里的縣城安居落業。其實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很多次都想讓老母親搬去城里住,可當娘的就是不習慣城里的生活,說城里人雖多,卻沒一個說話的人。
剛踏進老家的堂屋大門,孫安看見一口棺材,就滿腹狐疑,問大姐:“我不是說回來再商量,怎么這么快就給買上棺材了?”孫安在外打拼多年,已經接受了人死后火化、進公墓的習俗,并認為那是文明,所以知道母親死后,第一考慮肯定是火葬。他想的是母親埋在公墓里方便逢年過節去掃墓。再說,父親當年也是火葬的,孫安不想父母死后還要分居兩地。
“這棺材不是我買的?!贝蠼銍@一口氣,“你們果然是忙得很少回家,什么都不知道。母親前幾年摔傷后,就給自己準備了棺材、壽衣這些。她說塵歸塵、土歸土,想葬在老家,土葬。父親進火葬場那天,母親哭成那樣,你以為他只是舍不得一個常年不回家的人嗎?”
“所以這就是她不想住城里的真正原因?”孫安很不理解,“真是封建啊,他們那一代人!”孫安跟同行的弟弟商量了一番,想的是既然人已經裝棺,就按照老家的風俗辦吧。
在鄉下辦喪禮,吃喝、法事、抬棺、挖坑、砌墳等一系列事都少不得人手,孝男孝女,最好是孝男,是要拿著紅包,到別人家里半跪著,邀請外人去幫忙打雜。以前紅白喜事幫忙,村里人都是免費的,給那些紅包都只是圖個吉利,數目都不大。這些年則不一樣,很多人外出打工,留守的青壯年越來越少,廚房、打雜倒不說,挖坑的“四大天王”、抬棺的“八大金剛”共計12號勞動力,則實在難找了。孫安腳趾頭都跑大了,也找不齊12號人。
孫安幾天奔波折騰、沒吃沒喝、熬夜守靈,還要抽空出來接打電話,牽掛城里的生意,還真有點體力不支。他拖著疲倦的身體站在田壩上,遠望鄉村寂靜的夜色。在幾聲犬吠、幾點燈火中,他仿佛回到了饑腸轆轆的童年,想起那時候雖然物質條件沒今天好,那時的鄉村卻是那么熱鬧,就連死了人辦喪事都熱熱鬧鬧的,而今天連抬棺材的人數都湊不夠。
大姐披著襖子走過來,說:“陰陽先生說,可以去外村找人,他還可以介紹,你去走一趟就好,如果不認識,就找個老人帶路。只是請外村的人,紅包要準備多點,要不然別人可能不會干?!?/p>
“非要8個人抬棺嗎?實在不行我和弟弟上!”孫安也并非舍不得多給點紅包,而是實在覺得這個土葬沒必要。
“這是規矩,我們也沒辦法,媽就信這個?!贝蠼阏f,“再說我們只有這么一個媽,辛苦也就這一次了?!?/p>
“姐,要不還是火葬?方便。”孫安說。
“土葬是母親的遺愿,雖然沒有寫成文字,可她就死這一次,在她人生的最后一程,我們還是應該充分尊重她吧。”大姐語氣激動,心情卻變得沉重起來,“你知道嗎?上半母親到我家來時,好像就已經預知自己要走了一樣,跟我說起死的事,說她不想火葬,害怕被火燒,見不得人的骨頭燒得吱吱響……”
大姐的話還沒說完,孫安就泣不成聲了。大姐趕緊抱住跟前的大齡弟弟:“少安啊,要是母親葬在了公墓,咱們今后可能就真不會再回這個老家了。我們就徹底沒根了。就讓母親守著這個根吧?!?/p>
“嗯,不說了,尊重母親的遺愿吧,不折騰了!”孫安回頭看了一眼燈火闌珊的鄉村,“反正她也不想跟老爸在城里,希望他們下輩子也別再這樣苦了。”
沒過兩天,孫安找到了打小就認識的外村人,湊齊了抬棺材的人,他的老母親便順利入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