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不順遂的童年,甚至于已經成年為人父母了,幼年時的有些傷痛依然根深蒂固地烙印在我們身上。
我的閨蜜就是這樣的受傷者,她從小一直屬于學霸,研究生更是考上了她所學專業全國排名第一的學校,畢業后也順利進入世界500強公司。按說她應該算人生贏家了,工作順利、夫妻感情也很好,但是她的內心深處依然很痛苦,只因她媽媽對她依然百般挑剔:嫌閨蜜給她買的衣服“丑”、買的禮物不和心意,閨蜜之后不買禮物直接給錢了又嫌回家次數少,總之就是各種不滿意。
其實閨蜜的媽媽內心也是愛女兒的,想要女兒多陪伴她,但是用了錯了方式,每次相處都對閨蜜造成了無形的傷害。
我們上一輩父母各種這樣無意識的行為給孩子帶來了傷害卻不自知,與他們缺乏科學的教養知識密不可分。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我們新一代父母對于子女的教養無論是物質還是教育方面也越來越重視,雖然我們這一代的教養方式比上一輩有改觀,但是離正確的教養還差的很遠,因為科學的育兒教養方式仍然未全面普及。李雪寫的這本《當我遇到一個人:母嬰關系決定孩子的一切關系》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缺,無論是為人父母的人還是想要療愈童年創傷的人,亦或是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必讀教程。
李雪,專業心理咨詢師。張德芬說她“是一個敢于向自己開刀的人,用自己的親身痛苦的經歷去演示給眾人看”。 武志紅佩服她“具有靈敏的洞察力和縝密的邏輯推理能力,閱讀她的文字,是一種精神享受。”她的這本《當我遇到一個人》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部分:順從天性,親密育兒。在嬰兒期就積極回應、親密接觸、用心陪伴、及時滿足,可以為孩子打下溫暖扎實的人格基礎。
第二部分:不評判、不干擾,尊重孩子內在的成長節律。用全然接受的姿態接受孩子的全部,孩子才能創造出無限可能。
第三部分:真正的富養不只是僅僅表現于物質上,更在于內心的豐盛。
第四部分:覺知自己的情緒,從正面信念中解脫,父母的自我修行才是教育的本質。
?相信關注子女教育的父母都多多少少聽說過尹建莉、西爾斯親密育兒、蒙特梭利育兒、PET……各路學派的教育方式,李雪從這些學派中開辟出一個新的視角切入,這本書中領人印象深刻的有以下3個方面:
01.及時滿足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孩子的需求只有設置障礙延遲滿足,孩子才會珍惜。
親戚家的孩子想要學吉他,父母為了讓他有恒心學下去而故意拖延,直到孩子反復哀求、保證一定好好學的時候才給買。以為這樣孩子就會異常珍惜這個機會,認真學習,實際是孩子學了幾次就放棄了。
相反,我認識的一位朋友說她小時候看到電視里別人彈鋼琴很好聽,就給媽媽說她想學鋼琴,媽媽告訴她:“鋼琴太貴了,對于家里來說是筆很大的開銷(在90年代),你學電子琴吧。”朋友得到電子琴后愛不釋手,堅持練琴,媽媽看到她是真心喜歡彈琴,生日時就給她下狠心買了鋼琴。朋友說她雖然年紀小當時才7歲,但是也很感動媽媽沒有拒絕她“奢侈”的愛好,她也很珍惜這個機會,練琴從來都是自主練習,一路考到8級。
其實故意設置障礙,不及時滿足孩子,孩子會被留下“失去和被否定”的心理創傷,親戚家的小孩之所以越不讓學越要學的動力完全是為了消除“得不到”的恐懼和填補“被否定”的創傷;反而是媽媽及時回應、支持朋友學琴,朋友越具有延遲滿足和珍惜的能力。
及時滿足的真正含義是: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父母及時給予回應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難,也無須勉強。
?
我們在經濟上能承受就應該滿足孩子,如果覺得太貴,對孩子解釋清楚:“這個太貴了,媽媽沒帶這么多錢。” 從小及時滿足孩子的媽媽都會發現,孩子其實并不貪婪,很好協商,并且能夠體諒別人。
02.不要改變小孩,讓他自由發展
大師榮格說過:“你連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用。”
我們不要去試圖改變小孩,因為改變的念頭會阻礙孩子的成長。我們想要改變孩子時,其實是在傳遞:“我不喜歡你現在的樣子,你應該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試問:誰會愿意聽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對自己所謂的“諄諄教誨”呢??
可能有人說不讓我改變小孩,那么是不是我就可以完全不用管小孩呢?
什么事情該管,什么事情可以不管?判斷的方法是:這究竟是誰的事情?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無論父母多么看不慣,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內觀自己。如果孩子想聽父母的意見,那么父母最好與他分享活生生的體驗,而不僅僅是告知“高明”的結論。
03.給孩子足夠的愛,真愛永遠不嫌多
擁有了“父母”的角色并不是意味著人們就會立馬懂得如何去做父母,只能說擁有“父母”這個稱號而已,至于能不能勝任“父母”這個角色還需要看你是否愿意付出真正的愛。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想做什么我就讓他做,孩子愛吃什么就讓他吃,孩子不管提什么樣的要求都滿足他,以為這樣就是“愛孩子”,其實這是愛的對立面--溺愛。
你給的這些“溺愛”不是孩子需要的愛,只是父母打著“愛孩子”的幌子,在滿足自己小時候的需要,閉耳不聞孩子的真實需要,這樣的愛哪能算愛孩子啊。
什么才是真愛呢?
李雪說:愛,是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愿。能看見孩子的真實需求,全然的允許,才是真正的愛。
愛,是看見,看見你的真實存在;愛,是感受,感受你的感受,并不帶評判積極回應;愛,是接納,接納人性的丑與美;愛,是全然的允許你做最真實的自己。
愛,比教育重要一萬倍。
愛本身不存在“過度”的問題,真愛永遠不會嫌多。
你以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實他們什么都懂。
給孩子怎樣的教育最好?李雪的這本《當我遇到一個人》給出的答案是:無為!無為是最好的“為”。不給孩子任何信念,任由孩子全然自由愉快地發展。難怪王爾德會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