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有個朋友,最近去泰國旅游,在朋友圈發了一組照片。沒有美景、美食,只有清邁菜市場的水果蔬菜,夜市的日常用品,和租住房屋的鍋碗瓢盆。有人評論說,這不是去旅游,是去生活了。
這個朋友經常旅游,很少發自拍照,以前發的都是別樣的景色、精致的食物,后來發的是當地的小吃、休閑時光,再后來是體驗當地特色文化,像看劇、聽戲。現在是短期異地居住,體驗像當地人一樣生活。
這個朋友不是個例,最近朋友圈中有關旅游的圖片,大都是當地的市場、便利店和在當地的日常生活場景。
02.
我在一個地方、一個氛圍呆久了,就會感到厭倦,就想去另一個地方。我和朋友們談起我的感受,他(她)們也有同感。這就為經常旅游打下了伏筆。
我常去旅游,一直認為,旅游就是找不同。越是與我所處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我越想去。比如,我生活在北方的城市,冬季很寒冷,最想在這個季節去溫暖的地方,看著那里的景致和當地人們的生活。常常在最冷的時候去海南或泰國,的確不一樣,在那里找到了太多的不同。那里的溫度是我們的夏天,但是椰子樹告訴我,這里不是中國北方的夏天。
03.
其實人理想的生活狀態是,能夠自由遷徙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生活和工作,但現實是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做到。因此大多數人只能靠旅游來滿足人們對于自由的想象。暫時告別熟悉的生活,異地而游,讓自己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能擺脫過去熟悉環境的羈絆和日常瑣事的束縛。
人們的這種想法從來沒有停歇過,只是有時受到條件的束縛,而沒有去實施。當人們漸漸富裕起來,物質條件具備了,旅游熱的出現也就不奇怪了。
于是各種“游”層出不窮。上車下車看景拍照,這是以前人們參團游的模式。雖然有獵奇的天性,但大多數人們對陌生的環境往往存在恐懼。于是人們就選擇旅行社,一群人在有經驗的人的帶領下,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看一看。安全是安全了,但是那種獨立探索所帶來的樂趣也減少了。
互聯網使這個世界變小了,人們能夠從網上更多地了解陌生環境的情況,消除了對于陌生環境的恐懼。人們自己開始做旅游攻略,訂機票、訂酒店,找美食。大多數的旅游進入了自由行模式,并漸漸地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
04.
近幾年我用在旅游的時間越來越多,去了更多的地方,走了更遠的路,見了更多的人,越來越感到,觀看景色并不是旅游的目的。其實對于景色,有的時候在媒體上見到的,要比親臨實地看到的更有美感。試想,如果你在黃金周出游,來到一個四周都是游人擁擠的景點前,還有什么興致去細細地看著這份美景?那時恐怕你更想的是如何逃離這個地方。
當旅游已經漸漸成為人們的一種常規生活狀態的時候,人們發現僅僅是看景、休閑、度假,已經滿足不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另一個不同地方的人們,他們是怎么生活的呢?于是現在新興了一種異地而居的旅游方式。人們從單純的旅游變成了在異地的生活體驗,就像我那位朋友。她想體驗的事情是泰國的當地人是怎么生活的?這種生活體驗不同于觀看景色。
05.
從近郊遠足,到參團游、自由行,再到短時間的異地而居,甚至邊旅游邊工作。旅游方式的改變,反映了人們生活狀態的變化。人們旅游已不再滿足于景色和食物帶來的感官體驗,更多地是想通過體驗不一樣的人生來豐富心靈、慰藉情感。旅游,已不再是一種探頭探腦地觀景,也許將成為受現實禁錮的人們體驗自由生活的手段以及實現情感寄托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