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每天你在網上花的時間是多少?
最近,一家英國研究機構對手機軟件的使用情況開展了一項社會調查。結果顯示,每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機竟達253次。這就意味著人們每天有2個多小時花在手機上,相當于他們一天清醒時間的1/10。在中國,估計人們使用手機的時間更長,是其2到3倍。
我做了身邊10個人的抽樣調查,發現他們平均每天使用的時長至少在3小時。一方面說自己忙得沒時間,另一方面卻有3小時花在手機上,這會不會讓我們有點小震驚和小尷尬呢?
二、你還在用工業時代的方式,管理你在互聯網時代的時間嗎?
現在說到時間管理,很多人都會想到時間四象限——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等。但在今天這個時代,如果你的微信突然響了,你怎能判斷這條信息是重要還是不重要呢?可能是你一個特別重要的客戶發過來的,也可能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聊天。
我們談時間管理,我們需要先明白世界的變化:
農業時代的時間流:天人合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工業時代的時間流:在同一時間同一個地點重復做同一件事;
互聯網時代的時間流:永遠在線,隨時干擾;信息變多,閱讀變淺。
我們談時代的聲音:
農業時代:心跳聲
工業時代:馬達聲
互聯網時代:交響樂
在這個充滿變化的不確定時代,你很難區分和預測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三、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該需要3種能力:
1、碎片整合能力
在美劇《越獄》里,男主角米帥用整整一堵墻,把所有的線索都貼在墻上,男主就在那里看著這面線索墻,尋找它們之間的聯系,往往突然間,“啊”的一聲,解開謎題。最后他把所有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偽裝成一個圖畫,紋在自己身上,帶入了監獄。這就是從碎片到重新整合的一個過程。
現在,我們每天收集到的信息充斥著大腦,亂糟糟的,就像那堵貼滿資料的墻,根本沒法理清思路。你的大腦是亂的,做事情也一定是凌亂的。你也需要一種整合的能力。
所謂的整合就是找到碎片化信息直接的聯系,形成系統框架,并且解決問題的能力。你可以通過頭腦風暴發散思維,最后通過腦圖、結構化思考整合成方案。思維導圖就是一個不錯的整合工具。
2、單線程到多線程能力
比爾·蓋茨有一次到中國出席會議,需要利用這個機會談很多重要項目的合作。比爾·蓋茨租下酒店的一層樓,然后每一個項目的合作方安排進一個房間,比爾·蓋茨就這樣走進一間房,談合作,走出來,休息一會再進另一間房,再談合作。后來有人問為什么要這么安排?一間房輪流進來不好嗎?比爾·蓋茨說:“因為這些項目在我腦袋里也是放在不同‘房間’的。所以我并不會忙,心也不會亂,只不過時間不夠用罷了?!?/p>
計算器與計算機的區別是:
計算器是單線程,一次只能計算一個,計算下一個要按C清零。
計算機是多線程,邊計算、邊聽音樂、邊下載美劇、邊聊微信。
雖然計算機是多線程,但當前激活的窗口只有一個,我們可以在多個任務中切換,但仍然需要保持專注在手頭的這個任務上。
多任務后臺處理,單任務前臺專注,就是互聯網時代的事件處理的第二項能力。
你可能沒有很多房間,但你是不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空間、地點、本子、表格等,來記錄和專注不同的任務呢?
3、放空能力
在這個時代我們為什么越來越糾結,越來越難以做出決定?
比如說中午幾個同事一塊兒吃飯,總是有人問出一個特別尷尬的問題:“咱去哪吃?”
此時要不然是冷場,要不然就是各說各話,商量了30分鐘還沒決定下來,因為問題讓大家都停留在思考的層面,想法太多,反而做不出決定。
下次你可以這么問:
“附近都有啥?感覺怎么樣?那去哪家吃?”,
“就是它!走!”。
做決定其實是個內在的U型結構:信息-感受-思考-決定。
只有放松下來,我們才不會卡在頭腦里——我們需要放空自己,讓信息和感受進來,然后才啟動思考程序。
放空自己,從思考的層面退回到信息和感受的層面。走在路上,去觀察樹葉、泥土、麻雀,去聽吆喝聲、聊天聲,去感受微風、路人的表情、步伐……這就是退回到信息和感受的層面,你這樣去做,會感覺到很舒服、放松,很多選項會蹦出來,很多直覺會逐漸出現,很多決定會越來越明確。
如果把人比作一臺電腦,每個人都需要從單機版電腦進化成一臺聯機版電腦。這需要三種能力:磁盤碎片掃描、多線程處理能力、內存清理能力。
親愛的朋友,碎片化的時代,你做好準備了嗎?
????T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