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是這樣,一旦養成了某種習慣就很難改變,尤其是性格更難改變,而且一旦形成了自己的三觀以后,一般情況下很難接受別人的觀點和看法,如果再被強加要認可的話,很容易讓人覺得反感。所以孩子越大,越難以被說服改變,更不用說成年人了。
如果一個人突然想要改變,很有可能是身體上或是心靈上受到了極大的刺激。在身體上表現為生了一場大病或者看到了熟悉的親人朋友去世,在心靈上則是有了極度的某種渴望(比如為了愛情、友情、親情、錢或權)或者遇到了毀三觀的事情。
可是就算這樣的刺激越來越多,但是由于人的習慣和惰性,加上各種壓力讓人工作以外越來越懶,越來越不想動彈和冷靜的思考,越來越容易迷失自我,如行尸走肉一般,被各種蒙騙和誤導,陷入幻想之中無法自拔。
所以要想改變自我,從身體到心靈,最好的辦法是先易后難,盡量以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報,這樣才更容易推廣。身體好了,就能節省很多錢,就會少做違背良心的事情(現在很多人做這些事都是被逼的);心靈清靜了,就不容易被誘惑,被欺騙,就會真的不信廣告信療效了,商家也就會被迫改變。心態平和了,家庭和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和諧,這樣的世界才是向健康發展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才能長久的存在。
所以首先說的就是養生,怎個養生?就是要找方法,但幾千年來養生的方法流傳下來有無數種,在我看來,主要分為以下幾類:一、生活類方法;二、飲食類方法;三、運動類方法,四、心理類方法。
一、生活類方法。
包括自身和環境,自身多以《黃帝內經》為主,概括就是順應四時,起居有節,根據自身的情況確定睡眠的長短,而不是普遍說的8小時,盡量不熬夜。環境就是山好水好空氣好,比如現在的宜居城市。
二、飲食類方法。
這個其實也算生活類方法,也是《黃帝內經》講的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概括就是飲食有度、營養全面、不偏食、不挑食。
但是現在社會新增了很多種飲食方法,所以單獨拿出來寫,很多有點劍走偏鋒,比如低碳水化合物方法(碳水化合物是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卻也是造成肥胖的成因)、純肉食法(以攝取高蛋白類食物,如牛肉、豬肉等為主的飲食法)、酵素肝膽排毒法、斷食法、辟谷法、原始人健身法(不吃米飯和面包,大嚼全生牛肉)等等。
到底對不對、好不好,適合什么人,方法能長久么?能健康長壽么?很多都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三、運動類方法。
這恐怕是種類最多、研究最多的方法。常見的有健身類、游泳、跑步、球類、武術、跆拳道、瑜伽、普拉提、舞蹈等等,各有各的好處,也最廣泛實用,所以這是應該最先研究的。
四、心理類方法。
這個屬于最高也最神秘的方法??v觀世界上的長壽老人,生活、飲食、運動各有不同,無論干事多與少、職位低與高、性格內與外、無一不是心態良好之人,拿得起,放的下,而且有研究表明積極情緒可以增加免疫球蛋白,會增強免疫系統,所以心態好是長壽的最大秘訣,但有一種人也表現的不生氣,是因為膽氣不足所以發不出氣,一旦逼急了就會爆發,就是俗語說的“老實人不能惹”。
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會勸導別人,想開就好了,但實際上很少有人能想開?,F在心理有問題的比比皆是,所以心理醫生也越來越多,心理課程也越來越多,上下五千年難道就沒有簡單的不花錢的方法么?我相信一定有。
以上四類方法互相影響,四個都健康了人也就健康了,生活環境不好改,習慣看自己情況,飲食不好改,心理難舒暢,只有運動最簡單,而且運動好了對其他三類幫助很大。
運動好了精力充沛,睡眠質量高,睡得就少了;運動好了循環順暢,飲食就不用太忌口;運動好了會釋放壓力,心情就會變得舒暢。所以最先也最重要的就是運動的研究。
運動為什么會讓我們的身體變好?
如果不確定內在的真正原因,就找不到針對的改變方法。
找了很多資料,大都針對某個好處說了原因,比如人在運動時,由于肌肉活動加強,體內產熱增加,使體溫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且這種由于運動產生的發熱在運動結束后還可以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在這個期間,白細胞消滅細菌和病毒的能力增強,能抵制各種病原體釋放毒素,這樣,升高的體溫就幫助人體戰勝疾病。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肺活量、強健肌肉和骨骼的功能,故疾病患者可以通過運動刺激呆滯的神經,激活僵死的細胞,打通流動不暢的血脈,增進食欲,增加營養,從而加速身體康復。
運動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增強了結締組織的彈性,延緩皺紋的形成,推遲了容顏的衰老。
……
全部研究完之后得到一個結論,最關鍵的就是促進體內循環。循環好了,身體內部的各組織功能健康了,整個人就健康了。
怎么才能使體內循環變好?
美國某醫學權威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人體血管分四類,即:動脈血管、靜脈血管、毛細血管和微細血管。一個身高175cm,體重80公斤的中等成年男子,他的四種血管總長度加起來為17.6萬公里,等于繞地球赤道(4.3萬公里)四圈還要多。這么長的管道,還有的地方寬有的地方窄,怎么才能做到效果最好?
對于石油管道來講,源頭的輸油泵的功率越大越好,油品質量越高越好。所以對于人體的管道來說就是:
(1)循環的原動力強勁。體內循環的動力來源于心臟,心臟不停的跳動帶動著血液的流動,所以心臟功能越強,承受的心率范圍越大,身體越好。就相當于有著最新CPU的電腦,既可以低能耗運行,也可以處理極高的運算,還可以偶爾超頻運行。
但心臟是天生的,正常情況下是我們是無法單獨改變心臟的能力的,所以只有通過別的方法來改變。
(2)循環的液體質量高。
石油管道是石油粘度低、膠質瀝青質低,就不容易沾到管壁上,含水少就不容易腐蝕,我原來以為人體就是和石油管道一樣,所以關鍵就是少吃大魚大肉,油炸食品,減少脂肪的攝入,多吃蔬菜和水果,但是我萬萬沒想到一點,就是石油變成能量的話需要有氧氣燃燒,所以管道里的石油是不需要氧氣的,而身體里的管道輸送的流體到了各個部位,是要發生反應的,把每個細胞都看作一個個小人,那都是要呼吸成長的??!所以我們的血液才會有大量的血紅蛋白,攜帶者氧氣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高原上的氧氣稀薄,所以他們體內的血紅蛋白含量很多。
所以在營養供應正常的情況下,攜帶的氧氣量越大,就越能讓更多的部位受到供給。就像樹木的葉子,離主干越遠的葉子需要提供養分的力量足夠才能存活,一旦力量不夠,就算提供再多的營養,最先枯死的就是這些部位,人體也是這樣的吧,年紀大了之后,雖然營養依然全面,但是呼吸能力下降,氧氣不夠,所以身體能達到的地方越來越少,身體也越來越差了,畢竟身體再小的部位都有一定的作用,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年人吸收差的原因吧.所以有沒有可能充足的氧氣才是液體質量高的關鍵呢?
氧氣來源于空氣中,通過呼吸進入人體,所以增強呼吸能力才是體內循環好的關鍵吧!所以運動的關鍵是增強呼吸能力?想想,運動可是分為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增強呼吸能力應該只能算增強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有什么關系呢?
于是我只能又找來有氧呼吸運動和無氧呼吸運動的對比進行分析,通過資料分析,我得出了如下結論。
1、需要氧氣的運動就是有氧運動,不需要氧氣的運動就是無氧運動。起初吸的那口氧氣,還來不及到達細胞當中去參加「燃燒」的活動。氧氣還沒有起作用,而運動就已經結束了,這就是無氧運動,參與了,就是有氧運動。
2、短時間、高爆發、心率較高大都為無氧運動。比如短跑、蹲起、俯臥撐、舉重等等,多肌肉群參與,持續時間較長,心率中等偏上大多為有氧運動,比如長跑,游泳等等,但沒有明顯的界限。
3、有氧運動消耗的多是糖類和脂肪,燃燒完全,提供能量慢,持續時間長,無氧運動消耗糖類,燃燒不完全,轉化為乳酸,乳酸的堆積導致肌肉細胞環境酸堿度降低,容易肌肉疲勞。所以持續時間短,身體會迫使你要休息一下,等血液把無氧代謝廢物帶走,才能繼續運動。
4、有氧運動減脂,無氧運動練肌肉。
5、時間充裕,最好的是無氧與有氧都做(一般建議先無氧再有氧),收獲兩種運動的好處。如果忙,可以把有氧無氧結合起來,做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減脂塑形的效果非常好。
這樣看下來,呼吸能力提高的話,對于無氧運動的鍛煉似乎幫助不大,那到底是有氧運動對身體更好還是無氧運動對身體更好?
找不到完美的答案,只找到沒有運動基礎的人、身體差的人、年級大的人,可以從有氧運動開始,提高心肺功能,增強體能,然后再開始無氧訓練。
所以有沒有可能,有氧訓練是無氧訓練的前提和基礎?
我又想起了以前研究的結果:順腹式呼吸養身體,逆腹式呼吸練武功,順腹式呼吸是逆腹式呼吸的前提和基礎,這個和上面的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逆腹式呼吸的時候吸氣的話氣從小腹走到背上來,現代說力量來源于腎是一個意思,這樣呼吸的時候人就感覺有力,當時我就無法理解,這個氣是什么,怎么來的?古書說是丹田之氣,平常鍛煉,用之發出,我一直覺得跟呼吸之氣有關系,但無法解釋。
現在看無氧訓練消耗的是糖類,主要是葡萄糖,平常葡萄糖都儲存在身體里,無氧呼吸的時候用存在于血液中,稱血糖,存在于肝臟中稱肝糖原,存在于肌肉中稱肌糖原。可由脂肪,蛋白質轉化而來。
人體的營養物質分為蛋白質、脂肪、葡萄糖,蛋白質一般用于細胞的生成等等,脂肪會被存儲起來,一般存儲在腹腔大網膜,葡萄糖則負責身體的能量消耗。脂肪、蛋白質都需要轉化為葡萄糖才能提供能量。
所以有沒有可能丹田之氣其實就是一個葡萄糖的儲存庫,通過鍛煉讓丹田的葡萄糖增多,可以更快的更多的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這樣就能解釋很多問題。
葡萄糖越多,人體的能量越足,呼吸鍛煉到一定程度,身體的大部分細胞都變得強壯,不動的時候消耗的能量就少,平常就不太需要過度呼吸,心臟越好轉化能量的效率越高,自然就可以減少飲食,也就是所謂的“氣足不思食”。再往上是不是葡萄糖積累加上化學變化到一定程度可以轉化為更高的能量體?
所以我們的傳統內功研究的就是葡萄糖的儲存、轉移和變化?我仿佛看到了宇宙奧秘的大門在向我打開。
綜上所說,不管是有氧呼吸鍛煉還是無氧呼吸鍛煉,呼吸鍛煉是基礎,也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