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的是很多人改變自己本科出身最好的途徑。
每一年,我們都能從新聞中看到一些普通院校中涌出的各種考研學霸宿舍,一個宿舍6個人全都考上985、211大學的研究生。
很多人拼盡全力,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完成了頂尖名校的逆襲,這的確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然而,很多人在考進名校之后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水土不服”。
面對競爭更加激烈的環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變得迷茫和不知所措,一個三本的學弟甚至在考上985后由于壓力過大,始終不能適應最后只能選擇休學。
考進名校,并不意味著高枕無憂,我們需要正視的問題還有很多。
有些人可能在剛進入校園后會有一種自卑的心態,不知道該怎樣與周圍的人相處,尤其是當別人問到以前是哪所學校時更是羞于開口,害怕從別人口中聽到一句:“這是什么學校,以前怎么沒聽過。”
于是,每次聽到這樣的問題,要么就低頭笑笑不回答,要么會在開口前先說一句:“我的本科很爛,可能你們都沒聽過。”
就像有句話:你越掩飾什么,就越自卑什么。
慢慢的,也就不愿意融入周圍的環境和圈子中去,帶給自己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
每天都被這種低沉沉的情緒籠罩著,自然學習和生活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和自卑感帶來的壓力相比,自我墮落是另一個極端。
有些人,整整大學四年都在為了考研而努力,卻從未想過考上研之后要去做什么。為了能進入名校,他們真的是從大一就開始了寒窗苦讀。
然而當夢想照進了現實,卻再也沒有過往堅定的目標和方向,失去了當年勤學苦練的斗志,天真地以為考進了名校自然就可以找到好工作,便開始一步步走上了自我放棄的道路。
我也曾親耳聽到一名學弟說,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考進去了,可以好好歇歇了,至少以后找的工作肯定不會比本科差。
從一開始就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將三年的時光白白浪費,在將來可能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跟那些已經有三年工作經驗的同學相比,就算有一個看起來很光鮮的學歷背景,沒有真才實學終究也會被大家狠狠地甩在身后。
不算特例,從多數的角度來看,在本科教育上,名校學生的確要比非名校的學生在綜合能力上要好很多。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二三本的學生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來準備各種考試上,而名校的學生花了四年時間去提高其他能力。
他們有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去接觸新的事物,參加各種國際論壇,參與各種學術競賽,與導師一起做研究寫論文,接觸前沿的資訊,做各種自我展示。
四年熏陶下來,這些經歷慢慢都內化成為他們的能力。
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從三本進入名校后,有時候發現自己與周圍的人可能真的不只是在學習,在自我表達、人際溝通、眼界格局和思維方面都會存在一定的距離。
你可能很難用語言進行具體的描述和量化,但當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這種差距就會體現得愈發明顯,看著別人都能得心應手、處變不驚而自己卻冥思苦想、束手無策。
這些都是大學四年一點點落下的差距,需要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去努力彌補。
1.理解并接受現實是成長的第一步
瑞.達利歐在《原則》中提到:理解現實,接受現實,處理現實問題,既是務實的,也是美妙的。
直面嚴酷的現實是作者給出的一個重要原則。想一想,學會接受自己過去的平庸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既然過去無法改變,我們就要學會正視和接受,無需逃避,更不要妄自菲薄。
很多厲害的人也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很優秀,他們也是在一點點行動中去調整自己的心態,接受自己過去的不完美,找到自己的差距,然后拼命地追趕,才終有所成。
我們都說每一步,都算數,要相信,那些打不到你的終將會讓你更強大。
既然能憑著實力考進來,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只需更加耐心地耕耘,一定會有回報。
2.最適合的導師,而不是最熱門的
很多人都會跟風去選擇一些熱門的導師,的確這些老師有大量的資源和機會,但另一方面競爭也很激烈,可能一個導師只有一個招生名額卻有幾十個學生爭先報名。
在這種情況下,導師的確會優先考慮那些本科有過研究經驗或者發表過論文的同學,這樣無可厚非。
畢竟,選導師本來就是兩廂情愿的事情,人都是理性的,都想要最優解。
其實,很多人也都忽略了,這些熱門的導師真的有時間搭理你嗎,他們可能在空中飛來飛去,穿梭于各國的學術會議與論壇中,一年下來可能連學生的面都見不了幾次,更不用提和學生談談心了。
合適的導師才是最好的,也許你的導師名氣沒有那么大,也許導師沒有那么多的資源,但如果他能夠用心幫助你的成長,能有時間和你溝通交流,能用心指導你的論文,你都將受益良多。
3.任何一個細小的機會都會成為敲門磚
在這一路,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機會,或大或小,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能夠用心去抓住每一個機會。
有一句話說得好:緊緊抓住每一個機會,就像抓住生命中最后一根稻草一樣。
我記得當年讀研時,有次開完會我留下來請教一個老師問題,老師幫我解決完問題后,隨口說了句:“明天我要去商務部開報告研討會,之前你那個寫報告的師姐出國了,初稿已經寫完了,可能還需要一些收尾的工作,你愿不愿意跟著去開會然后把它完成。”
我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后來開完會,我花了很多時間翻遍了圖書館的書,把網上的相關資料都整理出來,對報告進行重新完善和更新,最后交給了老師。
等到報告完成,老師不僅幫我在這本商務部官方的報告上署了名,還給了我一筆稿費。
讓我更加感動的是,等到第二年,老師依然在第一時間想到了我,而不一樣的是,這次由我主筆。
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機會,或許以后真的成為你驕傲的資本,自己蒼白的簡歷上也漸漸開始豐富起來,成為找工作時重要的砝碼。
4.別著急實習,先把書讀好
太急功近利,反而更讓我們看不清未來的路。
經常會看到很多人,可能由于以前學校不太好,也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實習經驗,為了以后在找工作時能有足夠的砝碼,于是從一開學便開始拼命地找各種實習來做。
為了實習,甚至連課都懶得去上,作業、論文也都是草草了事。
前不久,一個學弟的研究生論文兩次雙盲外審都沒有通過,按學校規定,至少要延期半年才能答辯。
我對他說:“早知如此,為什么當初沒有在論文上多下點功夫?"
學弟說:“從讀研開始,自己就開始實習了,不僅經常要加班,時不時還要出差,在實習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在寫論文時也只能是馬馬虎虎,隨便寫寫就交了差,沒想到竟然還被抽中送到外校去盲審。”
延期答辯意味著無法按時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辛辛苦苦實習兩年的公司也無法按時入職,
生活就是如此,你過去所有的敷衍,都有可能在未來的生活中讓自己無比痛苦。
珍惜校園的時光,做好一個學生的本分,才會走得更遠。
考上名校并不意味著結束,也許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這個世界,努力有很多種,其中有一種叫堅持。
不要懈怠,鼓起勇氣,要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