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霜降前后,便是柿子的最為成熟時節。
柿子開始是青色的,隨后轉黃,逐漸轉成了紅色。高高的掛在枝頭上,猶如一個個小小的紅燈籠,紅通通,極其醒目。不知道是寒露的露珠沁紅了它,還是它為了表達對人間的愛戀,自己羞紅了臉。
俗有“望梅止渴”之說,而今也有著“望柿興嘆”之感,因為柿樹實在太高了。
柿果的成熟期非常短,一旦成熟后,如三到五天沒及時采摘,還會引來鳥啄,使柿果更容易發紅而掉到樹底下。
柿子紅時,秋意濃了。每個人都在秋中,過著自己的生活。日子里,時時都有著意外和驚喜發生。
記得小時候去姑姑家玩時,姑丈總會問我要不要吃柿子。他會把稍微大一點的柿子摘下來用涼開水把鹽化開,放入去浸泡,脫澀。
幾天后從桶里撈起那泡過的柿子去皮后,一口咬下去,口感還真的是脆、甜、爽,完全感覺不到柿子的澀味。
發覺面對一些世事,就如同桶里泡過的柿子一樣,把苦澀的日月沁出些甜味來。
以前我們村附近的菜園邊也有好幾棵柿樹,因為與村家挨得近,人來人往地,根本看不到結在樹上的紅色柿果,大一點的就被人給“毀”了。
很多人也會把那些未轉紅的柿子摘下來曬成柿餅。有一種用竹篾編制專門用來曬柿餅的篩子叫——“柿篩”。
相傳客家人的祖先昔日在逃避戰亂遷徙過程中,祖先發明了許多保存食物的秘方。其中風干的柿餅既可長期保存,又營養美味,就成了一種很受歡迎的“逃難糧”。
那么柿餅又是怎么做出來的?
“制作柿餅,要求選果大,果形端正,果頂平或稍突起,無縱溝,含糖量高,含水量適中,無核或少核的品種。柿果要充分成熟,色澤澄紅,果心空虛,彎尖發黃。
采摘后,將未軟且沒有損傷的柿果去皮,然后進行干燥。干燥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放在柿篩上,端到屋頂或天棚上用日頭曬,(最好擱在自家的天臺上,預防奔別人偷端走去),常些翻動。待晾曬3~4天后,果面發白、結皮,果肉發軟時,輕握第一次,擠傷果肉。促進軟化、脫澀。當果面干燥出現皺紋時捏第二次,將果肉硬塊捏碎,捏散心室。再隔2~3天捏第三次,將果心自基部捏斷,使果頂不再收縮,有核的品種要將核捏掉或擠出,一般捏三次即可。經過時間的日曬夜露,柿子變得扁實,表面會結一層薄薄的糖霜,少了一份寒涼,卻多了一份軟糯甜蜜,芳香醇厚。
二是人工干燥,即用烘烤的方法,要是碰上天氣不好的情況下也只能這樣了,記得在烘烤中也要及時捏軟。
曬成的柿餅,裝入密封的容器中或堆捂在一起用塑料布覆蓋,經4~5天,柿餅回軟,取出放在通風陰涼處攤開,晾干,便有柿霜生成。如此反復堆捂、晾干,晾攤的次數越多,霜出得越快越好,制成的柿餅即可包裝貯藏。柿餅在密封環境里,也會結霜,那白色的柿霜可不是霉變哦。
今日霜降,“正柿時候”,祝大家“好柿成雙”、“柿柿如意”。
(供圖/香香)
文修改于202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