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詩|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見還。
-詩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八大超級巨星的朋友圈,演繹大唐三百年詩歌神話 之李白(3)
趣讀|跟心走,去山那邊
24歲的李白,出蜀仗劍游天下。沒有人叫他這么做,但他知道,自己必須這么做,平日所學、腦中所想、心中所思決定了他這個必須。就如少時的我們,考大學、做一個有出息的人,是必須的。
逃離小山村、小鄉鎮、小縣城,是所有人年輕時候的一種源自內心深處的訴求。一方面,是山這邊的種種不好,另一方面,是山那邊的種種傳說。所以,如果可以,大家都義無反顧。
山那邊有什么?
有未知,未知更多的意味著可能,可能孕育著功成。功成的境界就是李白所說的,登上山峰之后,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所以你看李白,出蜀之后蕩游多年,坎坷有之,歡樂有之,唯獨沒有后悔。即使前行還是山,但在他看來,也是若無山。對他來說,攀過了這座山,到了山那邊,就沒有山了,有的只是景,有的只是詩,有的只是天地。
至于山這邊,他早已不在留戀,甚至終其一生,都沒再回家鄉。對于常人,這是無法想象的,然而,對于一個謫仙人來說,那就不是什么奇事了。
仙人當然可慕,但顯然是不可及的,特別是對于凡胎的我們。言行雖不可及,但這精神氣兒還是可以追摹的。就像我們未經世事歷練時那樣,跟著心走,去山那邊,去看不一樣的風景。
記得《海上鋼琴師》里面那個女主的父親說的一句話,在山頂上聽到的海的聲音和別人口里說的是完全不一樣的。聽到海的聲音之后,他離開了西西里,去了美國。
山那邊的風景,其實只是自己內心的呼喚,跟著心走,你會有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如果兩邊都注定苦辛,何不多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如果兩邊都注定歡樂,何不多豐富這世界的笑臉?如果兩邊都注定有苦又有樂,何不學李白,乘泠風,出浮云,享無山之境,賞近月之星?
-END-
文章首發微信公眾號 斜杠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