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人估計,當今林氏族人約有2400余萬,播遷世界各地,而以閩臺兩省尤眾,素有“陳林半天下”之稱,其中即有不少屬于 “柴林宗族”。柴林宗族非復姓,它源出隋末楚帝林士弘,是比干林氏中的一分支。但是,近年來在客家源流探討中,卻有人認為“柴林宗族”宗譜“抵牾正史”,咬定“柴林宗族”屬“子虛烏有”②。其實,“柴林宗族”之有無,絕不能信口開河,它的根據不是別的什么,而是事實。本文擬從“柴林宗族”的源流世系入手,對《舊五代史》關于柴宗訓之死記載提出質疑,并列舉部分史跡加以佐證。
? ? ? ?一.柴林宗族源流世系考略
? ? ? 五代周世宗柴榮于顯德六年(959)四月親征契丹,途中突患重病,五月底回京病逝,七歲太子柴宗訓繼位,是為周恭帝。次年正月,殿前都點檢(中央禁軍統帥)趙匡胤及其弟趙匡義發動陳橋兵變,逼使周恭帝禪位,建立了北宋王朝,并降封柴宗訓為鄭王,出居房州(今湖北房縣一帶)③。為擺脫北宋朝廷的監視和迫害,柴宗訓便挈家暗自南逃,易柴“復林”。據林姓各譜牒記載和大量的史跡考證,如今閩粵贛邊的“濟南郡”林姓,即是柴宗訓的后裔。
? ? ? ?為什么柴宗訓由柴姓改為林姓稱為“復林”?這是因為周世宗本來就源出林姓。由何東成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比干與林氏》一書,在《別姓同源說?柴林宗族異同》中云:“謂林姓中有‘柴林宗族'。勾沉譜牒序跋詳文,乃知所謂柴林宗族者,為柴氏之中有真林,非林之內有真柴也。入閩始祖林祿十一世孫林德在(諱禮編者注),有子林士弘,唐代江西鄱陽人。隋煬帝時,朝廷重斂賦役不堪,與鄉人操師乞,集兵康山,得人甚眾,師乞自號元興王,以林士弘為大將軍,師乞死,林士弘據江西諸郡,逾年僭建元太平……唐武德中,林士弘死。其黨為唐所滅,同族改林為柴。迨三百余年至后周時,有柴守禮,其妹配后周太祖。柴太后無子,以守禮之子柴榮為嗣,是為世宗皇帝。世宗崩,傳位于子宗訓,是為恭帝,年幼在位半年,被將士所逼,禪位于趙宋。守禮次子柴穆,興兵取位,為宋所敗,逃難于濟南山紫云樹下得脫,方改氏變柴為林,得歸本姓。因此,非種之不類,原屬真派。”柴宗訓的部分家族改柴姓林稱“復林”,其原委在這里說得很清楚。關于周世宗身世的來龍去脈,不幸被正史所遺漏,舊《五代史?世宗紀》只載柴榮生父柴守禮、養父周太祖(郭威)。至于其上祖是否出自林姓,卻無記載。然而,林姓各家族譜無不記載周世宗是隋末南方農民起義首領林士弘的第九世孫(應為?十一世孫編者注)。就此問題,近年來福建長汀、武平、上杭,江西瑞金、河南鶴壁等地一批學者和族史愛好者,對照正史、地方史志、中國南北族譜及有關專著,進行廣泛的實際調查,掌握大量史證,得出了比較可靠的結論:周世宗柴榮本姓林。其上祖可上溯至殷商,商末忠臣比干,因苦諫殘暴的紂王而被剖心。周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后,找到了比干夫人于長林石室所生的遺腹子比泉,念其系忠臣之后,遂賜清河(今河南淇縣一帶)為其食邑,并賜為林氏(因其生于長林),泉,改名為堅,林氏之有蓋由此始④。
? ? ? 林堅之子林載,先后在河南、山東繁衍45代。至西晉時有林禮,徙籍下邳梓桐(今江蘇睢寧西北),任主簿,后授太子太傅。禮生穎,在西晉愍帝時,任徐州別駕,遷黃門侍郎。西晉亡,林穎隨司馬睿南渡,匡扶東晉王朝。穎之子祿,晉惠帝時,初任瑯瑯府參軍、黃門侍郎,因討杜韜立功,授招遠將軍、散騎常侍,領合浦太守。東晉明帝太寧三年(325)奉敕守晉安郡(今福州),遷家居晉安。林祿即為入閩始祖⑤。
? ? ? ?林祿第九世孫林英,由莆田北遷洪州(今江西南昌)。英之子林禮,號德在,生六子,次子林士弘在隋末于虔州(今贛州)稱帝,建國楚,建元太平。唐朝建立后,林士弘這支農民起義軍于武德五年(622年)戰敗,退保安成(今江西安福東南)山洞而病死,部屬離散⑥。林士弘之子大材、大棟(林士弘公生子:興朝、興國。編者注)隨叔父林士威為避禍易林為柴,其中部分流離于河北邢州。
? ? ? ? “林士弘列閩林十二世……配張氏,生大材、大棟(林士弘公生子:興朝、興國。編者注)。大棟生文光。文光生有倫、有紀、有綱。有倫生萬一、萬寶。萬一生永泰。永泰生有貴、六丁、子立。有貴生沖炁、沖富、沖福、仁棟、祿生。沖炁列十九世……生守仁、守禮、志立。守禮,號千九郎,后周封國公,配賴氏,生榮、穆。榮列二十一世,號世宗,周立為太子,封晉王,傳位六載,生宗訓……⑦。”林士弘傳至柴宗訓,歷唐(武德五年起)、五代(后周顯德六年止)計337年,傳11代。此11代(應為十二代,編者注)和柴宗訓及其部分家族的“復林”后裔,在林氏譜系中稱為“柴林”。
? ? ? ?林士弘后裔仍有姓柴者,即“柴氏之中有真林”。南宋柴中行即柴氏之中的“真林”。他本人在《柴林譜序附刻》⑧中云:“夫人之所以有族譜者,何以所宗,孰為親,孰為疏,孰為昭,孰為穆,孰為真源,孰為假派,使本支百世了然如一日也。若吾柴氏之譜不明,將來以假混真,以親易疏,此在不學無識之人,往往踵其弊也。吾族自博陵石室以來,賜姓林氏。自晉元帝以后,插居晉安,載在志允不誣也。迨傳十二世有祖士弘,隋末僭帝,易林為柴。惟我弘公厥后守禮,妹配后周,繼榮傳位,禪與趙宋。禮子穆,興兵復位,為宋所敗,改柴復林。惟我弘公之后,科甲蟬朕,于杭郡,欲而不得復焉。嗟呼!今杭城中別有柴氏一族,衣冠濟濟、代有文人,竟與吾族混為一脈,派為昭穆,輒為伯叔兄弟稱之,而不知皆似是而非也……”
? ? ? ?柴姓之中,別有非林氏族,即“非林之內有真柴”。柴姓源出于姜姓高氏,春秋時,孔子弟子高柴,其孫柴舉以祖父名為氏,從此稱為柴氏。西漢有棘浦侯柴武,唐有霍國公柴紹。別有柴族,當不可以柴林宗族混為一脈。
? ? ? ?柴中行,余干人,字與之,是林士弘的第十四世孫,宋紹興元年進士,累官右文殿修撰,主管鴻慶宮,嘗與弟中守、中立講學南溪,人稱南溪先生,評述古今書史,著作甚富,有《易系集傳》、《書集傳》、《詩講義》、《論語童蒙說》等問世⑨。他撰寫的《柴林宗族譜序》分別載入柴(假柴)、林兩姓族譜,是柴林宗族族史上的珍貴名篇。它把“柴林宗族”的派生、演變以及與比干林氏本源的關系概括無遺。在此短文中至少闡明了與本文有關的如下五點:
? ? ? 1.周世宗出自晉安,即入閩始祖林祿的后裔;
? ? ? 2.易林為柴,始于隋末,林士弘是派生“柴林宗族”的始祖;
? ? ? 3.易柴復林,始于宋初,如柴榮之弟柴穆及其一例;
? ? ? ?4.林士弘部分后裔未能復林仍在柴氏之中,如柴中行本人即其一例,是假柴真林;
? ? ? ? 5.“柴林宗族”與比干林氏各宗支,本源則一,均屬比干之胄。
? ? ? ?不過,這位南溪先生處于兩宋之交,在《柴林譜序附刻》中只提到柴穆復林一例對柴宗訓叔侄們南逃復林、進入閩贛粵邊的史實或不甚了解,或不敢公開暴露。《林氏蕃衍遷徙淵源譜》(第12頁)載:“宗訓列閩林二十二世,后周封梁王,傳位六月,因趙宋即位,自房州回福建濟南山,改名易柴復林本姓,配賴氏,繼藍氏,郭氏,生子:朝、 寶、厚、嚴……”
? ? ? ?柴宗訓逃閩的大體過程,有關史料均有記載。《續通鑒長編》云:“開寶六年(973年)三月乙卯,房州上言,周鄭王(宗訓)殂。”這年,柴宗訓20歲,已是一個有思想有能力的青年。為了擺脫趙宋的監視、迫害,假托病故,與其叔柴穆、弟宗讓、宗誨等逃往南方去了。綜合林氏各家族譜記載,大略說:閩省是南唐的屬地,又是柴宗訓的祖居地。宗訓叔侄們選擇此地為避難地,輾轉逃往福州濟南山,并得到李后主的庇護。因該山名與宗訓先祖林士弘從屬的郡望“濟南”二字巧合。于是易柴復林,郡望為“濟南”,實則為“新濟南”宗支了⑩。如江西瑞金、于都以及福建長汀、武平、上杭等地的《濟南堂林氏族譜?姓源記》均記為:“宗訓等生謀避患,乃默脫身,遁跡晦名,挈家逃出,流于閩之福州濟南山而隱,始學圃農,即以此山名郡,以柴字拆之,去‘此’添‘木’,遂改為林氏,復歸原姓。”(此表述欠妥。林祿公本為濟南林氏。柴宗訓乃林祿公之后胄。其在福州濟南山復林,延續林氏上祖之濟南林氏堂號———“濟南堂”,回歸本祖,為順理成章之事。編者注)。
? ? ? ?公元975年,宋滅南唐,李后主成了階下囚,林氏新濟南宗支因此也失去了庇護,在福州安身托足一年后,又開始逃亡歷程。從福州往莆田,經寧化,最后棲息于偏僻的汀、武、杭大山之中。
? ? ? ?二.對“周恭帝之死”的辨析
? ? ? ? 柴宗訓及其部分族屬在福建長汀、武平開基,其后裔繁衍于閩粵贛邊的事件,史跡鑿鑿,毋庸置疑。
? ? ? ?《舊五代史?恭帝紀》對柴宗訓的結局有這樣的記載:“皇朝開寶六年(973)春,(周鄭王)崩于房陵。今上聞之震慟,發哀成服于便殿,百僚進名奉慰。尋遣中使監護其喪,以其年十月,歸葬于世宗慶陵之側”。
? ? ? ? 案《續通鑒長編》云:開寶六年三月乙卯,房州上言,周鄭王殂,上素服發哀輟視朝十日。(《舊五代史考異》)。
? ? ? ? ?有人據此認為,周恭帝(柴宗訓)早死無嗣,林氏族譜對柴宗訓的記錄與正史相悖,閩粵贛等地不可能有柴宗訓后裔的存在。這種懷疑不無道理,但上述記載大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柴宗訓到底“殂”了沒有?宋太祖僅根據“房州上言” 而認定。至于 “房州上言”講的是否真話,宋太祖心中根本沒底。《恭帝紀》雖有“尋遣中使監護其喪”的籠統記載,但中使到房州后有沒有“驗明正身”,文中沒有一個明白的交代。所謂“周鄭王殂”及“尋遣中使監護其喪”云云,實在應該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余認為很有可能是柴宗訓的親信導演的一出“李代桃僵”的鬧劇,目的是讓宗訓逃走。
? ? ? ? 《新五代史》不僅記載了周恭帝的事跡,而且還提供了柴氏皇族從房州出逃的線索。如《周家人傳第八》?云:“世宗崩,梁王即位,是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讓更名熙讓,封曹王。熙謹、熙誨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謹右武衛大將軍,封紀王。熙誨左領軍衛大將軍,封蘄王。皇朝干德二年(964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 ? ? ?柴熙謹“卒”時,北宋王朝剛建立五年,是柴氏皇族正在被嚴加看管的時期,熙謹因何而“卒”,熙讓兄弟之“所終”,歐陽修真的“不知”?對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歐史曰:本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所終,蓋諱之也。”?
? ? ? ?我們認為,稱為正史的新、舊《五代史》固然值得重視,但各姓族譜也不可忽視,因為好的譜不敢、不屑記載的許多珍貴資料。《舊五代史》柴宗訓之“死”的記載,是否符合歷史的本來面目,譜牒保留了正史所沒有記載或不能記載的內容,與薛居正編撰《舊五代史》時期的社會歷史背景有很大的關系。史載,趙匡胤即位后,為了鞏固和發展北宋王朝,極有必要吸收五代分裂割據的經驗教訓,即命宰相薛居正于開寶六年四月(即所謂周鄭王殂于房州后一個月),至次年閏十月修成《舊五代史》。當朝宰臣撰寫給當今皇上審閱的這部史書,當然必須體現宋廷的立場和政治要求。薛史一編成,趙匡胤連夜親自閱讀,并在第二天就發表評論。對于許多歷史事件和人物,薛史不載,蓋當時為之諱言趙氏親自導演的陳橋兵變,在薛史中成為“應天順民”的天經地義之舉;逼使恭帝就范禪位,則美其名曰“法堯禪禹”“能遜其位,不亦善乎”;對謀反和舊王朝遺屬的被監視、迫害乃至逃亡的種種事實則隱而不言。歐史同樣如此,對紀王柴熙謹被殺害,不記死因;曹王熙讓、范王熙誨失蹤出逃,只記“不知其所終”而了之。
? ? ? ?柴宗訓兄弟叔侄出逃之時,北宋王朝還正在進行統一戰爭,社會剛剛脫離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河南開封朝廷與柴宗訓皇族住的湖北房州相距遙遠,途中山水重重,交通甚為不便,信息溝通緩慢。雖派辛文悅任房州太守控制局勢,但并不等于柴氏皇族無逃脫的可能。這時,周朝的遺老遺少的復辟斗爭始終沒有停止。
? ? ? ?據閩粵贛《林氏重修族譜》(第32頁)所載,林恫、林惿宋太祖時仍為御史,暗中與鄭王謀反不遂而被查辦,其后裔回閩建寧、邵武自立家廟,奉祀周世宗,以示不忘圣恩。林泮,為趙氏點檢校尉,因不滿陳橋兵變,憤而辭官,回老家閩之莆田,復隱居于平川(今福建武平)梁山,累聘不赴。林沼同辛文悅一同掌守房州,竟與恫、惿兄弟外攻內合未遂,逃回莆田,立廟祀世宗,以示不忘君恩。又周世宗之弟柴穆陳橋兵變前為成都將軍,恭帝禪位后,集兵于鄭州,反宋復國,為宋所敗,改柴復林。凡此種種大事,均為薛史歐史所記載或不屑記載。
? ? ? ?我們認為,柴宗訓及其部分家族之所以能夠避開辛文悅的監視而出逃,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即朝野都有其保護勢力。世宗是五代時期業績最卓著的軍事統帥,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即位之后,大興改革,整頓綱紀,嚴肅軍風,重用人才,輕賦安民,廢寺減僧,興修水利,召民墾荒,恤民苦,敦信義,刷新政風,南征北伐奠定統一基礎。他請人雕刻農夫蠶婦放在殿上,提醒自己和群臣不忘農事。對下臣,有過則面質責之,服則赦之,有功則厚賞之,文武參用,各盡其能。群臣對他“無不畏其明而懷其惠”。因此,他“仙去之日,遠近號慕”,著名史家司馬光稱周世宗是一位“不愛其身而愛民”的好皇帝。其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可想而知。對此,趙匡胤顯得很明智,當陳橋驛黃袍加身之時,就與將士們約法:“回京后對周少帝、太后以及朝中公卿大臣都不能傷害,不聽命者誅九族!”。趙氏受禪時,還許諾了許多優惠條件。他清醒地看到,如滅周世宗皇族,必天下大亂,不可收拾。柴宗訓封王出京后,不可能四面楚歌,仍然有一批人同情、保護和支持他擺脫控制逃出房州,況且,柴宗訓畢竟還是宋太祖所封的鄭王,而不是關在牢房的囚犯,朝廷當局為籠絡人心,不得不裝些“仁義”面,不敢放肆無禮。
? ? ? 有人說:“任房州太守的辛文悅,是趙匡胤故舊,信任,才被任命為房州太守,擔負看管柴宗訓的重任,挈家逃隱?”。我們認為,這種說法是片面的。難道趙匡胤的文武百僚中就沒有緬懷周世宗恩典的舊臣?一品宰相薛居正就是曾經備受周世宗信任的刑部侍郎,可以說在趙氏身邊仍有許許多多周世宗的故舊。就房州太守辛文悅內部(包括其部屬士卒)而言,也不是“鐵板一塊”,“敵中有我,我中有敵”屢見不鮮,前面提到的同辛文悅共同掌守房州的林沼,搞外攻內合營救鄭王即為一例。怎敢斷定柴宗訓挈家退隱之事不可能發生呢?
? ? ? ? 三.柴宗訓在閩西的史例
? ? ? ? 柴宗訓及其部分族屬在福建長汀、武平開基的史實,古譜彰彰,記載確切。余由于忝任主編閩粵贛邊區《林氏族志》的需要,從1988年至1993年,曾經先后隨同有關人士走訪過閩西(長汀、武平、上杭)、贛南(瑞金、于都、興國)、粵東(平遠、蕉嶺)和河南鶴壁等九個縣市,匯集不同版本的林氏族譜和專著三十余部,無不記載五代周世宗出自林姓和柴宗訓部分家族,至長汀、武平開基,改柴復林的史實。這些譜牒出自大小名人之筆。文字表述方式雖不盡相同,但其基本內容卻是一致的。現謹將木刻、石印、鉛印版本擇其要者列舉如下,以便讀者查找:專著《比干與林氏》,何東成主編,1993年4月,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閩粵贛《林氏重修族譜》,清道光年間石印版,執事人員有民族英雄林則徐,由閩粵贛三省各方林氏族人代表參修,修譜地址設贛南興國湖溪村,今福建長汀縣濯田鎮林姓仍有保存;
? ? ? 《臺灣林氏族志》,1958年臺灣鉛印版,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題簽,一位非林姓學者主編,現由福建上杭縣回龍村林姓保存;
? ? ? ?《濟南堂于林五次迭修譜》,木刻板,現由江西于都縣城林姓保存;
? ? ? ?《沙洲林氏族譜》,木刻板,現由江西瑞金市沙洲鄉林屋村保存;
? ? ? ?《湯坊林氏族譜》,木刻板,現由福建武平縣川坊村林姓保存
? ? ? ?《林氏蕃衍遷徙淵源譜》,1993年激光照排版,林則徐玄孫林紀煮教授扉頁題詞,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林淮題簽,福建省政協副主席林夢飛作序,福建惠安林敬興主編,全書一百八十萬字,譜中世系、昭穆縱橫中國南北和延伸至海外, 是林氏一部大型譜牒,發行于海內外。
? ? ? ? 四、柴宗訓在閩西的史例
? ? ? ?柴林宗族的世系比較連貫,就是旁支立族,另成世系,諸如林開之后世系,蛇氏改林世系,丘林改林世系,統統當為附屬于大宗,林姓大宗是不紊的,這和中國孔孟世系的嚴格貫連是相仿的。“柴”“林”譜系是中國林氏譜系的組成部分,“柴林宗族” 是比干嫡系的一個宗支。柴宗訓于公元973年入閩,在閩林譜中排為北宋回閩始祖,迄今(1996)為1023年。經查,柴宗訓在長汀、武平、上杭、瑞金、于都等地的現今后裔多數在32代至38代之間。
? ? ? ?閩粵贛邊人對“柴林宗族”并不陌生。因為歷史上在汀州曾爆發過“血洗柴林宗族八十里”的河田鎮,原是柴宗訓及其部分家族的開基地,經逐代繁衍生息,至元朝時,人口眾多,號稱“林氏大半街”。他們不滿異族統治,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春,群起反抗官府的欺壓,打死知縣鄭從吉。統治者即派元軍鎮壓,血洗方圓八十里,一夜之間,尸橫遍野,房屋財產成為一片廢墟,逃生四十多房人,遷移他鄉四十多處?(柴林宗族外遷四十多房并非全是河田事件所致,多為由濯田、武平、上杭于河田事件之前外遷。其實際乃為柴林宗族各分支之分布。編者注)。變成今日河田只留下數以百計的墳墓,卻無留居一戶“柴林宗族”人。隨著這場震驚汀州八縣的大屠殺,“柴林宗族”此姓由此而著稱于世。
? ? ? 眾譜記載,柴宗訓始隱福州,后移莆田,繼而深居長汀、武平,今存許多楹聯,祠廟,墳墓等均可佐證。柴宗訓曾孫林九郎裔孫在武平中堡上濟洞村(原稱下堡)今存祠聯一副,頗能說明其在閩繁衍遷徙的大體過程:東魯衍宗支,始莆田、繼河田,禮樂衣冠,且沐武城之化;南閩綿世澤,遷中堡、移下堡,桑麻雞犬,別開上洞之風。
? ? ? ?長汀濯田鎮東南方合水處,保存著宗訓廟一座。廟內有柴宗訓的雕像一尊;廟堂中央安放著神主牌,書云:“濟南堂,鎮駕六郎,號宗訓,林公銀精光祿大夫香位。”墻壁上懸掛著黑底金字的匾額一塊,上書:“圣祖偈詩”,下云:
? ? ? ?圣祖原系郭威名,無嗣讓國與柴榮;梁王即位方七歲,傳宋陳橋日復明;五世公卿登甲第,宋封敕表諭門庭;只因遇寇遭兵難,逃隱柴家復姓林。
? ? ? ? 這首偈詩高度概括了柴宗訓的家史和五代后周的國史,把柴氏南逃改回林姓的來龍去脈概括無遺。但偈詩不能犯上,故把推柴氏政權的“陳橋兵變”反頌為“傳宋陳橋日復明”;明明是為避趙宋之禍而南逃,詩中說成“只因遇寇遭兵難”,明眼人一看便知其用意。
? ? ? ? 柴氏皇族在長汀的河田、濯田和武平的中堡定居的史實,今存許多古墓亦可資證。柴宗訓葬于濯田離鎮10華里西南方的黃峰山上,地形為“牛形”,墓位為 “癸山丁向”,人們至今仍稱它為“天子地”(客家話謂墓為地)。柴宗訓三夫人藍、賴、郭氏則合葬于濯田劉坑頭“龍形”“辛山已向”。宗訓次子林寶葬中堡“虎形”“已山亥向”;三子林厚之妻廖氏葬于中堡的“黃絲釣鱉”右穴;四子林嚴夫婦合葬于中堡“牛形”,與念七郎墓同處。宗訓堂叔林司侖、堂兄弟林臣武、林龍車、林孔目、林正將等分別葬于河田下修坊的“田雞浮塘”、“鮭鯉吐舌”等處。有譜記載和有碑可認的宗訓家族墳墓在河田、中堡共計25穴。其墳墓碑刻的祖名,均世系分明,昭穆有序。隨著海內外尋根訪祖熱潮的迭起,近幾年,又有來自長汀、武平、上杭、連城、清流、寧化、三明以及瑞金、于都、平遠等地的后裔,前往宗訓廟和“天子地”等祠墓祭祖。
? ? ? ?柴宗訓家族在南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一千余年,分布極為廣泛。據譜載,柴永泰位下的林姓后裔“蔓延閩粵贛,以遍江南”。如宗訓的曾叔祖林忠厚遷江西安遠;堂兄弟林得榮移廣東湯坑;林得貴攜子林茂徙廣東海豐。這里,僅以宗訓位下的幾代名人為例,說明其在南方的分布概況。
? ? ? ?閩西、粵東、贛南是柴宗訓后裔的聚居密集之地。宗訓長子林朝,宋真宗時封朝散大夫(一說金精大夫),宋初舉賢良任主客員外郎,進階奉政大夫,擢臨江太守。宗訓次子林寶,宋真宗時封銀精大夫,任河南太守;長孫林孟,宋仁宗時封京朝尚書;次孫林武封司卿貢典。其后裔住武平。
? ? ? ?宗訓四子林嚴,宋真宗時封佐卿大夫;長孫林信,任江西于都知縣;次孫林正,封佐衛大將軍。曾孫林融,宋神宗時為員外郎,任南昌太守,在任卒。(《舊譜》記載宗訓公子孫多為朝廷命官,查無實據,本是逃難之族,哪有朝廷命官之理?此載多為虛構。編者注)。
? ? ? ?林融生子林七郎、八郎、九郎,分別住河田、濯田、中堡。林七郎裔孫在河田因“官禍”(即元朝“血洗柴林宗族八十里”慘案)被迫遷移40多房,分別散居閩西各地。林八郎住濯田,其三世孫林大七郎移廣東程鄉。四世孫林洪創移廣東興寧。六世孫林富山、林天寵兄弟分別移江西吉安、興國。林九郎后裔除留居武平中堡、武東、城關之外,其余先后移至粵東、贛南地區者為數更多。這里不再贅列。(此表述應該刪除。因以上分支乃為河田事件之前外遷。河田事件被迫外遷40多房這是誤傳誤載 編者注)。
? ? ? 注釋:
? ? ? ①香港《大公報》1991年8月17日載文。
? ? ? ②謝重光:《客家源流新探?緒論》,《客家》1995年第1期。
? ? ? ?③范文淵;《中國通史》宋代部分。
? ? ? ?④唐?溫文博:《林氏源流總序》,見林姓各族譜,
? ? ? ?⑤林宗史組主編:閩林開族千年譜〉,《閩林世系傳略》,1985年版,第148頁。
? ? ? ?⑥《辭海》(縮印本)第1272頁。
? ? ? ? ⑦林敬興主編:《林氏蕃衍遷徒淵源譜》《林士弘公世系圖》1993年版,第11頁。
? ? ? ? ⑧《柴林宗族譜序》,見《閩汀武杭林氏族志》(長汀、武平、上杭三縣林氏合編)1991年版,第56 頁。
? ? ? ? ⑨《辭源》修訂本,第1573頁。
? ? ? ? ⑩閩粵贛林氏重修族譜〉引《饒州府志》。
? ? ? ??《舊五代史》第五冊,中華書局版,第1597頁。
? ? ? ? ?《二十五史》新五代史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第22頁。
? ? ? ? ?《資治通鑒》第二十冊,《后周紀五》,中華書局版,第9604頁。
? ? ? ? ?《舊五代史》第五冊,中華書局1976年5月,再版《序言》。
? ? ? ? ?肖黎:《中國歷代名君》下冊,河南人民出版社版,第95頁。
? ? ? ? ?《資治通鑒?后周紀三》,第5930頁。
? ? ? ? ?《中國歷代名君》下冊,趙匡胤條。
? ? ? ? ? 謝重光:《客家源流新探?緒論》,《客家》1995年第1期。
? ? ? ? ?閩専韓《林氏重修族譜》第78頁。
? ? ? ?林富保,福建省武平縣人,80年代的長汀師范學校歷史系教師,長汀師范學校書記,《閩林汀武杭林氏譜志》、《〈水滸傳〉語匯與武平方言對照例釋》《客家文化研究》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