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7 劉叫獸 演講干貨
人跟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思維方式,首先要正確。很多人總是在抱怨,自己失敗,都是由于外部環境不好,埋怨別人,卻從來沒有想過很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些,那些高手們都在用的思維方式。
第一多學科思維。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認為,事物之間都是有關聯的。一個具體的問題,如果你僅僅,用一種思維方式來進行分析和思考,你得到了結果,也是一個狹隘的結果。正如美國著名的那句諺語,“ 在手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 ?”。當然,有時候這樣的思維方式更有助于快速解決一個問題。
高手之所以是高手,就是因為他在面對一個問題時,會用多學科思維。比如一個商業性的問題,經常會用到的學科思維有:數學,心理學,生物學,微觀經濟學。所以,當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全面多學科的去分析問題,以免受到思維局限性的影響。
第二個就是模型思維。
模型思維就是把我們學習到的,知識或者經驗,提煉成模型的能力。比如我們大學課程有一門課程叫做數學建模,就是把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建立成數學模型來量化分析解讀和研究。
比如說心理學中的問題,就可以把它建立成:什么人?什么原因?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做什么事?這樣的思維模型。
在企業當中經常用的模型,有SWOT模型分析法,它們分別代表的是,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對研究對象所處的情景進行全面系統的準確的研究,從而根據研究結果制作出戰略計劃以及相應的對策。在企業管理中,另一個常用的5W1H分析法,也稱六何分析法,這些都是典型的模型思維。
第三個叫系統思維。
所有的高手,都注重關系分析,而不是元素分析,一個事物總是同時處在兩個維度的集合,內部元素的關聯集合,以及它置身于一個更大系統中,組成元素。要弄清楚整體和個體之間,有什么關系?以及相互作用的結果。簡單說,就是多維度的去思考。
第四個就是杠桿思維。
說到杠桿,很多人會想起,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夠撬動地球‘’,來描述杠桿效應。而在那些高手眼中,杠桿不僅僅可以撬動地球,所有的物質,信息和能量都是可以用杠桿來撬動的。
比如投資中的房產投資,就是簡單的通過杠桿效應,你可能只需要付30%的首付杠桿,就可以撬動100%的房產,甚至可以過透過規則來實現零首付的方式,最終獲得資產的增值。金融投資,股票投資同樣如此。
第五就是絕情思維。
要不斷的去修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強的自我價值認同感,不以外界環境為轉移。
絕大多數人,活在這個世上,都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任何行為和動機,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可憐的自尊心,這就是一種自我認同感,比較低下的表現。我們生活中會有很多人,愛顯擺,愛炫耀,經不起誘惑,這些都說明了這一點。
而那些高手他們的自我價值認同感,完全來自內部,比如說李嘉誠在年輕的時候,為了偷學,排除了一切干擾,內心價值感很強,不受任何外界的影響,他們認為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為了未來的自己。通常這些人掌握了,人性的規律,反而能夠做到更加的自律,能夠獨立思考,有很強的目標感。
第六就是價值思維。
生活中我們看待一件事情,永遠不要對事實去糾結,而是去思考事物本身存在的價值。正所謂,小孩看對錯,大人看利益,就是這個道理,不要盲目的去作出價值判斷。
比如說,一些媒體新聞,他們的初衷就是要吸引眼球,刺激你的情緒,如果你被這些信息所困擾,甚至為之生氣,這都是不明智的選擇。
比如在一個高手眼中,一個人跳槽的原因和價值,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能力已經提升到一個相當的高度,要找一個更大的平臺或者被挖走。
第七個進步思維。
美國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論,圖中三個區域,表示你要學習的事物的等級。最里面那一圈叫做舒適區,這些對你來說是一些沒有什么難度,能夠駕輕就熟的事物,當你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可以處在一個舒適的心理狀態。
中間一圈叫做學習區,這些事情對你來說有一定的挑戰,會讓你感到一些不適,但不至于太難受。最外面的一圈叫做恐慌區。也就是說,這些事情極大的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圍,當你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內心會感到嚴重的不適,甚至導致崩潰,最后放棄學習。
《把時間當做朋友》的作者李笑來在書中曾經說過,我們之所以不進步,是因為我們習慣性的待在舒適區,去看待問題,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獲得自尊上的一些滿足和認可。
對于一個人而言,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處于學習區,學習具有適當挑戰性的東西,一段時間以后,學習區會慢慢變成舒適區,舒適區越變越大,而一部分的恐慌區,也會相應的變成學習區。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出租車司機開了十多年車,也沒成為專業的車手。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沒有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刻意練習。
第八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我們形成獨立思考的基礎。從決策學上來判定,對和錯,判定上 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沒有對和錯,只是立場不同。
我們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不是先看見再去定義,而是先定義,然后再去看見,但是由于我們,每個人的思維上可能存在漏洞,這樣很容易受到外界媒體,和外界的干擾,產生很多偏見。生活中我們要用,批判性思維,客觀認真地去認識事物。這里給大家,推薦兩本書,一本叫《批判性思維》,另一本叫《學會提問》。
第九洞察思維。
心理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冰山理論” 事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往往是很小的一部分,絕大部分,都被掩蓋了。所以我們要培養自己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洞察能力。比如說一篇文章,普通人看到是文章的表面,而高手,會用“作者模式”去思考問題:比如:寫作的背景,寫作的動機,寫作的手段和策略等等。當我們掌握了這種技能,之后我們學習的效率,就會事半功倍。
第十人際關系中,“期望值管理”思維。
生活中會存在這樣一種現象,一個壞人,突然干了一件好事情,則會迅速建立良好的印象。同樣,如果有一個好人,平時表現,極度的優秀,領導對他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突然有一次,滿足不了領導的要求,這負面評價隨之而起,這就是心理學當中的“不勝任陷阱” 。
在感情上也同樣如此,最典型的例子,演員文章,從出道以來,給人樹立的都是完美好男人的形象,出軌之后就遺臭萬年。反而有些渣男突然干了一件,改善形象的事,就會好評如潮。
這要求我們,要有城府,要學會憋大招,適度壓抑自己的表現欲望和虛榮心,關鍵時刻該出手時就出手。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