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智族GQ》
痛苦與甜蜜
? ? 當2013年年末,胡歌開始與“五號病人”一期一會之時,他并不知道,包括制片人侯鴻亮、編劇王麗萍在內的很多業內人士,都會坐在臺下的觀眾席里。他也并沒有預料到,這個身患絕癥的建筑師,會為長期身陷瓶頸期的自己,帶來無數嶄新的機遇。
? ? 這部話劇有很多關于胡歌的段子流傳。開演前,他每天一個人背著包去排練,在排練場門口被粉絲堵住,簽名一簽就是半個多鐘頭。演出時,胡歌總是提前半個小時躺在舞臺的病床上,在觀眾進場時就進入角色的狀態。
? ? 胡歌覺得以往自己演戲容易受干擾,飾演舞臺劇的過程幫他克服了這個弱點。舞臺上沒有出錯的機會,也不像電影、電視劇有鏡頭語言的幫助,而是要“完全自己掌控自己的表演”。為了在舞臺上更好地演出,他不放過任何一次現場揣摩的機會,如饑似渴地觀看話劇。
? ? 2016年4月,香港演員謝君豪帶著《南海十三郎》來到上海演出。他打電話邀請胡歌來看。“胡歌選中了一個日子,我說這天有兩場,你要看哪場?”胡歌的回答讓電話那頭的謝君豪吃了一驚:“他說我兩場都要看。”在讓胡歌一舉成名的《仙劍奇俠傳》里,“老戲骨”謝君豪演李逍遙的師父酒劍仙。幾乎從那時開始,胡歌就開始盼著能現場看《南海十三郎》。“我在很早之前就看過《南海十三郎》的電影,但我聽說,最有光彩的還是話劇。我當時就盼著看這部話劇,一盼就是十幾年。”
? ? 從下午到晚上,胡歌在美琪大劇院的觀眾席窩了大半天,驚嘆于一個好演員在舞臺上的光彩。“其實這部戲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而且舞臺美術、燈光都是上個世紀的了,但是只要這個人物一動起來,這些就都不重要了。”
? ? 他常常察覺到自己與這些“演技派”、“實力派”的差距,不乏調侃。他曾在隨筆中這樣記錄:“導演問我,在你和廖凡之間,上戲還有哪些演員。我第一反應是比我演得好,比他演的差的,應該有好幾卡車人吧。”
? ? 在一次頒獎禮上,他感謝與他在《生活啟示錄》中合作的女演員閆妮:她教會了他在悲劇中加入喜感,在喜劇中演出悲涼。
? ? 《生活啟示錄》是《如夢之夢》后胡歌接演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電視劇。編劇王麗萍看過《如夢之夢》,對那個患絕癥的建筑師“五號病人”印象深刻。一個大雨的晚上,王麗萍堵在凱旋路高架下,撥通了《如夢之夢》里飾演青年顧香蘭的譚卓的電話,希望邀請胡歌出演自己的這部電視劇。
? ? “譚卓跟我說,您是老師,應該胡歌主動聯系你。”王麗萍回到家,胡歌的電話如約而至。“他的回答特別可愛,他對我說,王老師,我非常想和您合作,但是我手上還有另外兩個工作,您這個目前排在第三個。”
? ? 大約是從這通電話開始,王麗萍因而對胡歌一直抱有極好的印象。她覺得胡歌“非常有教養,非常自律”。從一個演員的角度出發,他“演戲時勇敢、有創造力”,愿意為角色付出,并不在意身上屬于帥哥和偶像的光環。他在《生活啟示錄》中所飾演的男主角鮑家明是一個身份并不光鮮的普通人——一個電腦維修工,與閆妮飾演的女主角有一段姐弟戀。在這部戲里,胡歌發現自己不再去關注一些表演技巧,而是從心理狀態上找感覺。
? ? 等到演《瑯琊榜》的時候,他的第一場戲就讓演對手戲的劉奕君震驚。那是一場梅長蘇與謝玉在獄中的對手戲。胡歌飾演的梅長蘇一一列舉謝玉對赤焰軍犯下的罪狀。長達三頁的臺詞,胡歌一個磕巴都沒打。
? ? 在制片人侯鴻亮找到胡歌之前,已經有粉絲把小說《瑯琊榜》送到了胡歌手里。見完侯鴻亮,胡歌把這本沒能來得及看的小說翻出來,覺得非常震撼。“當時感到,如果真的能夠有一個好的編劇來改編,與以往我演繹的古裝戲相比,這將會是一部很不同的作品。因為之前演的那些古裝戲講的還是偶像故事、男歡女愛、小人物成長,很少遇到這種江湖情仇又帶有一些傳奇色彩的。”
? ? 電視劇中的“江左梅郎”精神高潔,沉默又自帶威嚴。他是曼德斯塔姆筆下“地獄歸來的人”:赤焰軍被構陷,少將林殊從梅嶺摔落,得到瑯琊閣閣主救治,面目全非后,化名梅長蘇重回大梁復仇。讀小說時,胡歌并沒有把自己的經歷與浴火重生的梅長蘇聯系到一起。直到劇集播出之后,才不斷地有人將這個問題拋給胡歌。
? ? “演員在塑造角色的時候,會借用自己的經歷,我也會有一些這樣的體會。但是剛剛接觸到的時候并沒有聯系在一起。”當我問他,在演出的時候,借用曾經的經歷,會不會感到痛苦。胡歌沉默了半分鐘,然后慢慢地回答,“如果需要痛苦的情緒,那么他就是痛苦,如果需要的是甜蜜的回憶,那他就是甜蜜。”
“演戲是一個探索人性的過程。”
? ? 《瑯琊榜》在前,《偽裝者》在后,胡歌接連演了“山影”的兩部戲。在拍《偽裝者》的時候,胡歌看到了《獵場》的劇本,他覺得這是他從當演員以來看到的最好的劇本。“我當時跟公司說,不管什么條件,我都要去,都要演。”但是在給公司打電話之前,胡歌思考了有一兩天。“為什么呢,因為好難演。就是對我來說,演的好,不僅過程會讓我很過癮,可能結果也會對我非常好。如果演砸了……”胡歌意味深長地笑了。
? ? 最終沒有抵擋住劇本的誘惑,胡歌還是決定要接這個戲——沒想到這是“梅長蘇”橫空出世之后,胡歌接演的最后一個角色。拍《瑯琊榜》和《偽裝者》時,胡歌看到靳東的狀態,再反觀自己,發現簡直一片貧瘠。他決定停下來,去體驗生活。“你自己的修為,你的學識,你的經歷……你想要觀眾看到什么,就需要你在生活中獲取什么。”
? ? 胡歌不是沒有想過,假如當初自己選擇了中戲導演系,人生是否會有什么不同?“我想想覺得有兩種可能:一種還是當演員,因為讀了導演系也可以演戲;另一種就是當一個導演,但是當得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 ? 在夢想和現實之間幾經徘徊踟躕,如今的胡歌不再如十幾年前那樣耿耿于懷。用他自己的話說,“當導演的夢淡了”。他解釋為什么不愿意做一個只喊“咔”的導演,骨子里還是出于對這個職業的敬重。同樣的卻步發生在攝影中。作為一個著名的攝影愛好者,胡歌無數次地拒絕了舉辦攝影展的邀約。“給我辦展是因為我,而不是因為我的作品,這個照片如果是別人拍的話,根本就達不到辦展的水平,我不想去做不專業的事情。”
? ? 這份清醒源于胡歌性格中的自律,成型于十年演員事業中的回望與自省。在不同的場合,他曾經不止一次提到當年林依晨對自己說的話。“她說演戲是一個探索人性的過程,”胡歌悠悠地說,“她在很早的時候——在我還不知道在干什么的時候——就已經想的很明白了。”
? ? “那個時候,同樣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演員,我覺得我已經挺好、挺優秀的了。我覺得我優秀是因為我很能吃苦,挺敬業的,我在拍戲現場也挺認真的。但是你從她身上,你就能感受到,我所自認為的這些優秀和好,在她的身上那只是一個基本。我覺得她是有使命感的演員,她的使命感在于,她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演員有責任通過表演去給觀眾傳達一些東西。但是我那個時候根本還沒有考慮過這些事情。”
? ? 但是謝君豪記得,二十出頭的胡歌,也在努力找尋自己作為演員的意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胡歌問我:當演員究竟為了什么?我回答他說,我當演員為了盒飯,”謝君豪回憶道,“并不是說為了盒飯才當演員,而是說演員是一種職業,也可以是一種興趣。很多人愿意為興趣愛好花很多錢,但是你滿足了興趣愛好,還能有盒飯吃,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嗎?”
? ? 這番話當年的胡歌有沒有聽懂?“我想他一定是明白的,他現在也肯定有屬于他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