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戀愛中的男女,常常會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控制不住歇斯底里?
01
有位姑娘留言說,在同事朋友的眼中,她是溫柔體貼,大方得體的代言人。但她自己知道,這只是表象。
和男友戀愛之后,經(jīng)常會因為一些小事吵架,互相指責(zé)抱怨。有時候,她自己都懷疑眼前的這個歇斯底里的人,到底還是自己嗎?
雖然以往也有遇到事情發(fā)火的時候,但是,這么多年以來,都不曾有過如此失控的感覺。
姑娘還列舉了好幾件事情,基本上都可以歸結(jié)為,男友不理解她,不能包容她,不能及時回應(yīng)她。
他們的愛情,經(jīng)常淹沒于情緒爭吵之中。她也覺得自己好像變成了怨婦一樣。
最后,姑娘主動提出了分手,然而分手并不是解脫。分手之后,感覺自己還依然是很累的狀態(tài)。
“雖然男友看起來已經(jīng)很努力了,但是他給我的都不是我想要的。”姑娘說,她實在搞不明白,為什么自己會變成這樣子?為什么男朋友就不能懂她?
02
青年作家李尚龍說過個一個故事。
有個女生抱怨男朋友,情緒激動之處,就決定和男友分手。
李尚龍問她分手的原因,女孩說,“他根本不懂我!”
因為女孩在朋友圈發(fā)了個心情語錄,男友來電問有沒有啥事?女孩回復(fù)沒有之后,男友哦了一聲也沒再繼續(xù)問。
女孩說完這個事情,又繼續(xù)抱怨說:
“好幾次我生氣了,特別明顯的那種,我都沒和他說話了。他竟然說讓我早點休息,說我累了,你說我能不生氣嗎?你說,他是不是不懂我!他根本就是不懂我。”
李尚龍說,類似的例子非常多。
很多戀愛中的男女,只是動一個眼神,就希望對方可以知道自己的心情和需求。
還有很多人,甚至認為,不用交流溝通,對方就該知道自己想什么、要什么;又或者是,不用問對方,替對方做主,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知道對方想的是什么。
03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留意到,有些孩子非常容易哭,非常容易發(fā)脾氣,一言不合就坐地打滾,跺腳摔東西。
為什么呢?
僅僅是因為事情的不如意嗎?
很可能是,這些孩子并不知道,別人不知道他內(nèi)心的想法。他以為自己心里想什么,別人就該明白。
當他們遇到了挫折需要幫助,或是想要得到什么東西的時候。他們就以為,父母是知道的,別人該知道的。
但是,父母可能并不明白,或是不能馬上理解孩子的需求。而孩子以為父母理解,父母不明白又不能馬上滿足,最后常常會被孩子想象成父母在拒絕他。
于是熊孩子繼續(xù)發(fā)力,父母就會越發(fā)覺得孩子無理取鬧、不講道理。
孩子的情緒沒有被接納,父母的情緒又被激起。
很多父母感言,這個時候也沒法和孩子講道理,因為自身的情緒也被挑起。最后,要么使用霹靂手段,要么妥協(xié)退讓了。
但是,無論父母是妥協(xié)退讓,還是用霹靂手段,其實都已被孩子的哭聲控制了心緒。
04
嬰兒從小就會通過哭聲來“控制”媽媽。
說是“控制”,其實是指這個時期的嬰兒,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整個世界都在按照他的意志來運轉(zhuǎn),這就是所謂的全能自戀感。
嬰兒會渴求自己一有想法,就能夠立即實現(xiàn)。對于一個嬰兒來說,他主要的需求就是吃喝拉撒玩,如果能夠得到及時的回應(yīng),他就能夠得到一個基本需要的滿足。
對于孩子來說,他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可控的,是安全的。因為有了安全感的心理基礎(chǔ),這會讓孩子的全能自戀慢慢過渡到現(xiàn)實感中。孩子會更容易接受現(xiàn)實生活中的挫折和拒絕。
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yīng)的話,孩子就容易產(chǎn)生被拋棄感。
心理學(xué)家武志紅說,很多人的情感模式,就像是在找媽。
正如文章開頭的那位姑娘說 “他給我的都不是我想要的。”因為,我們都在希望對方,以我自己要的方式來愛我。
戀愛會讓人退行到嬰兒狀態(tài)。
而我們,都在用著嬰兒的心理狀態(tài)和對方戀愛,我們都用著嬰兒的狀態(tài)要求對方以父母的方式來愛我們。
05
戀愛的時候,我們常常把現(xiàn)實的伴侶,想象成理想的另一半,他/她最好能完全包容我、理解我、懂我,甚至不需要我開口便知道我的需求。
我們沒有想要去看見真實的對方,因為我們把戀愛關(guān)系母嬰化了。
很多的成年人,只是生理的成年,但在心理上,還是嬰兒水平。所以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上有個流行的詞,叫“巨嬰”。
人的成長不容易,從嬰兒到少年,到成年,我們要經(jīng)歷很多成長的傷痛,好不容易說長大了,驀然回首,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理水平,還處于嬰兒階段。
正是因為,一路走來經(jīng)歷的那些傷痛、那些情緒、那些能量,沒有被看見,沒有人擁抱,沒能夠釋放,也沒曾被照亮。
巨嬰是孤獨的。
正如我們的內(nèi)在孩子一樣,他一直在那兒,他一直在呼喊,但他一直沒有被看見,他甚至一度被認為是不好的、所以他也一直被壓抑著。
他其實只是沒有被滿足的、原始的簡單愿望:“抱抱我,看著我。”
孩子遇到挫折、沒有被滿足,難過的是情緒,害怕的,是情緒不被看見和接納。
戀人之間因為小事而起的爭吵,多半也是如此。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xué)家羅杰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嘗試去接納自己身上巨嬰的這部分,就能慢慢理解自己的種種矛盾之處。
嘗試去理解對方身上巨嬰的這部分,就能看見對方真實的存在,而不是自己想象構(gòu)建的樣子。
去擁抱你內(nèi)在的孩子,安慰她,理解她,接納他,他是我們生命活力的存在。而你,是最懂他的人。
作者:吳在天,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行業(yè)從業(yè)7年,始終在自我成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