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最近兩個月發(fā)生的丟東西這種事情,已經(jīng)達到人生峰值了,我想我有必要說道說道了,我最近是咋了?
去北京之前,4月中旬:眼鏡片一個(掉了不知道,同事提醒才發(fā)現(xiàn)丟)
北京學習中,4月底:筆記本一個(丟車筐里沒帶)
第一次從北京離開,5月24日:毛巾一條(落在了酒店)
去青島當天,5月27日:丟了一根充電線(可能是丟在行里的車送我們到即墨溫泉酒店下車時)
從青島回到北京,6月3日:背包、里面門禁卡兩個,飯卡一個,充電器一套,半袖一個,U盤一個(騎完單車打車,下車后意識到,回去找,單車消失)
端午節(jié)從北京回家,6月7日:5瓣盤了很久的金剛手串一個(上午還在,可能丟失地點:網(wǎng)咖,電影院)
未知時間,6月15號發(fā)現(xiàn):6瓣沒怎么盤的大金剛一串,500買的,應該是5月24-5月27日之間丟的
未知時間,6月17號發(fā)現(xiàn):蛋白粉搖搖杯里的攪拌鋼絲球(這種玩意應該是沒出過家門,但是死活找不到了,很詭異)
兩月內(nèi),丟東西8次,總計14件。可能還有沒發(fā)現(xiàn)的已丟失的東西。
所以,我介是腫么了?
首先我覺得人想避免丟東西得養(yǎng)成兩種習慣:1,恢復原位。2,下意識去記憶自己的隨身物品擺放位置。
其實我也不愿反復叨叨自己這些本來在孩童時候就該掌握的生活技能,但很遺憾我沒有掌握,所以再提個醒。
如果一個物品有固定的擺放位置,比如洗漱臺上的牙刷、梳子、工具箱的螺絲刀等等,這些一經(jīng)使用完畢就要物歸原位的東西,如果因為一個人的隨性,或者干脆說懶而沒能物歸原位,那么事后再用找不著也是情理之中。此外,隨身物品,由于環(huán)境因素而導致它們不得不離身一段時間,如騎車、午睡、健身等場合,就需要人來刻意地記憶它們臨時擺放的位置。否則你一個不小心,在家和辦公地點倒還好,尚且有回來重拿機會,若是公共場所,恐怕就沒那么幸運了。東西不會等你,拾取者并非全是雷鋒,沒有義務等你。
縱觀我丟的這些東西,每一件都是因為不物歸原位和不刻意去記擺放位置而丟失的。簡單的說,就是我這人太佛系了,能不去刻意地動用大腦,就不讓大腦承擔任何思考活動,生怕腦子累壞么?不長心眼就是說的我這類人。最近兩個月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出差沒什么事情,整個人膨脹的有些過分了,竟然丟這么多東西,可見是完全放飛自我了。
后來我思考過,人的大腦其實和逆水行舟是一個道理,不進則退。如果你不鞭策它,訓練它,你就無法掌控自己,變得怠惰,任其發(fā)展直到記憶退化、丟三落四,主觀意識退化,潛意識掌控作用上升。這個可以拿需求金字塔來類比,這解釋了為什么生理需求處于金字塔底,而自我實現(xiàn)需求處于金字塔頂。培養(yǎng)強烈的主觀意識,真的能很大程度地影響人的一生。但關于這兩種意識形態(tài),其實所有人都有一個平衡點,很多人口口聲聲不甘平庸,但他們的深層意識里,主觀意識其實已經(jīng)妥協(xié),并接受了當下的生活狀態(tài)了,這個放到后面說。
習慣養(yǎng)成
拿吃飯要準備碗筷,出門要關門而言,這些簡單的機械動作,沒聽說哪個人會忘了。而且好像我們也沒有刻意地去記憶我飯前必須如何,我出門前必須如何。那么為什么我們每天都不會忘了這些環(huán)節(jié)里細碎的流程?其實這就是長期反復訓練的結果。我們每次吃飯都會準備碗筷,每次出門都會關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些事情從刻意,變成了無意,這就是習慣的養(yǎng)成過程。一旦習慣養(yǎng)成,某些連續(xù)行為就像是計算機程序里封裝好的方法一樣,始終如一的執(zhí)行,而且不會出錯,并且我們也不用關心中間有幾個環(huán)節(jié),我們當時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要那么做。因為此時,潛意識行為已經(jīng)建立起來了。
有一件事情還是很有意思的,我從小到大,并沒有養(yǎng)成正確穿拖鞋的習慣。因為我從不刻意的用左腳套左腳,右腳套右腳,導致每次我脫下拖鞋再次穿上時,穿錯的幾率幾乎是有50%的。而上床后再下床穿拖鞋,穿錯的幾率要更高。因為人上床和下床的方向正好是反著的,如果用隨緣穿鞋法(不刻意把它們調換過來)必然是錯多對少。而后果呢,也僅僅是被老媽老婆嘮叨幾句吧,也沒什么嚴重后果,所以一直沒改。舉這個例子我無非是想說:你如果能接受你的不刻意,你的本能行為帶來的結果,那么你大可以隨性而為。但如果這種隨性而為困擾到了自己甚至造成損失,比如說總是丟東西,那就得考慮是時候該培養(yǎng)習慣,主宰自己的大腦了。
人在處理事情這方面區(qū)別于電腦,就是人只會同時專注于一件事,而電腦則是多事務并行處理,畢竟,電腦的大腦(CPU)要多嘛。你也許會反駁說你可以一邊看書,一邊聽歌并且一邊進食三不誤。但若仔細推敲的話,進食這種長期建立起來的類條件反射行為是不需要動用大腦進行思考如何操作的,就算是一個八歲孩子也不會擔心吃飯吃到鼻子里,即該行為受控于潛意識。而讀書和聽歌這件事,你只能專注于聽懂歌詞或讀懂書本內(nèi)容二者其一,當你讀書的時候,歌曲的內(nèi)容其實是被大腦屏蔽的,反之亦然。總之,要動用大腦思考和理解這種主觀意識的行為,是不會并行的。或者我多少找到我那些東西總是丟的原因了——大腦在處理另外一些與’檢查隨身物品’無關的事,而且似乎還很投入。當然前提是檢查隨身物品尚未成為習慣。這也就證實了,為什么養(yǎng)成一個習慣是多么的重要——因為受潛意識控制的行為不會因為大腦主觀意識在忙碌的時候被中斷。
平衡
我如果能做到不丟東西,其實也是在一個方面馴服了自己的大腦,為大腦植入了’時刻看好隨身需物品’的條件反射機制,這樣一旦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立刻中斷一切思考,將”看好隨身物品”的優(yōu)先級調至最高,自然會去想自己的東西在哪?有沒有物歸原位?
但這個’馴服’大腦的過程談何容易?想必人們都和我一樣,下過無數(shù)次的決心,比如我要堅持健身,要學好專業(yè)技能,要堅持讀書,要戒掉游戲,要減掉20斤等等。可最后成功的人有多少?寥寥無幾。下決心,或用現(xiàn)在的熱詞說是立Flag,其實就是你的主觀意識在向潛意識宣戰(zhàn)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之所以最后很多人都失敗了,是因為他們的主觀意識不夠強大,最后都默默地接受了自己的狀態(tài)。最后都是主觀意識向潛意識妥協(xié),達到了一個平衡點,最后什么努力奮斗也就只是嘴上說說了。這也就是為什么天才、偉人永遠都是少數(shù)人的原因。
我何嘗不是?堅持學英語,沒堅持下來;揚言學編程,學不進去;立志6塊腹肌,一周去不了幾次健身房。一次次的向平庸宣戰(zhàn),一次次的妥協(xié)。自恃天上蛟龍,奈何本我本凡物。都說很多人敗給了現(xiàn)實,其實,是敗給了自己。但說勝敗也未必妥當,勝敗只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從自身角度來說,其實就是達到了意識到平衡。
有的時候你理解不了別人為何要那般努力,就像別人也理解不了你為何安于現(xiàn)狀一樣。大多數(shù)的人無法感同身受,這大概也是出于人對大腦的掌控程度差異而致吧。
我之前觀察我的領導,我總是看到他們很忙,忙到工作時候壓根沒有屬于自己分配的時間那種,甚至是喝水的時間。恐怕即便不是工作時間,他們都要思考如何管理企業(yè)、員工,如何創(chuàng)造業(yè)績,如何實現(xiàn)價值。整天都在為別人,為組織操心,把身體,家庭全放在了次要位置。我就想,這就是當領導的代價嗎?如果我每天這樣操勞,盡管生活富裕,可又哪里值得如此呢?哈哈,也許正是因為我有這樣的想法,才當不了領導吧。只有身處那個位置的人,才會認可當前的自己。如果我是他,我就不會那么想了,反倒會納悶為什么現(xiàn)在的年輕人為什么都如此沒有追求。
有的人不甘人后,真正的野獸不會困于囚籠。我入行時的一個同事,是個很要強的人,從之前的交往經(jīng)歷看來,她說那種永遠想著當先,不喜歡被人擺布,而是喜歡站主導地位的人格。所以在基層干了不到一年,可能是受夠了嚴苛的條條框框和別人的指手畫腳,考去一個事業(yè)單位,自己一個獨立辦公室那種。雖說沒有多大的權利權威,好歹也有一片凈土,我想較之前,應該是強過很多了吧。
而我自己,雖說職位低微,受制于人,好歹夠坦誠,沒有什么心機,也算是毫無保留,誠心待人。不至于遭人算計,受人冷眼,所以在工作崗位上,多少沒什么煩心事。生活中偶爾和別人打打游戲,陪老婆享受美食,和哥們侃侃而談,自娛自樂寫寫文章,感覺甚是舒坦,不至于憤世嫉俗或郁郁寡歡。當然,人都是凡人,偶爾也會因為金錢問題,在買東西時、為出去旅行做決定時,選擇交通工具時、還是會窘迫,會感慨自己的硬傷,難免有落差。想想自己所擁有的,其實也就釋然了。不知道這一點是不是和佛家的觀點不謀而合,我想蘇軾如果在落魄不遇時未能與佛結緣,變得與世無爭,也許后半生未必能豁達如此,成就唐宋八大家和豪放派千古美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