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最近很痛苦,另一個朋友對他說:“別怕,說明你正走在破繭成蝶的路上。”突然覺得很有意思,假如每個人在走過一段難熬的日子時,都能把自己想象成為一只正在破繭成蝶的蛹,是否當(dāng)中的感受以及后來的結(jié)果,都會截然不同呢?
(1)
站在今天的視角,來看今日的劉德華,他才貌雙全、演技一流,絕對是一只名副其實的“蝶”,可你以為他天生就是一只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蝶”嗎?其實,他也曾是一只不為人知的“蛹”,也曾走過“破繭”的痛苦過程。
他曾住在香港的貧民窟,是名副其實的窮孩子,早出晚歸做家人的小幫工。
中學(xué)時代就開始打工賺錢,有次去送襪子和手套,老板明明給了打車錢,他卻省下來,頂著烈日走到目的地。并且他一點都不覺得苦,還覺得“我很能吃苦”。
走上演繹道路后,他選擇做一個“笨小孩”,老老實實跑龍?zhí)祝粫貉輰W(xué)生、一會兒演嫖客,一會演殺手,一切都聽導(dǎo)演吩咐。正是這份踏實,讓他贏得了人生中第一個重要角色。原定周潤發(fā)主演的《投奔怒海》,因周潤發(fā)不愿去,公司直接給了劉德華這個籍籍無名的新人。
劉德華很帥,但只是帥還遠(yuǎn)不足以讓他破繭成蝶。他的認(rèn)真、勤奮甚至拼命,才是最終得以“成蝶”的資本。為了拍《神雕》,他把金庸啃了個遍。為了演《獵鷹》里的警察,專門去警察強(qiáng)化班吃住一個月。而這,還只是他所有努力的滄海一粟。
1990年前后,他一直處在“馬不停蹄”的狀態(tài),最多的一次連續(xù)22天沒上床睡覺,號稱鐵人。1988 年,10 部;1989 年,16 部;1990 年,12 部;1991 年,13 部;1992,10部……他說:“我很笨,也不知道哪一部會火,哪一部不會,那我就多接一點咯。”
劉德華,就是這樣“破繭”成了“蝶”。正應(yīng)了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上很熱的那句話:“你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shù)。”
如果你是當(dāng)年的劉德華,你能“破繭”成為今天的他嗎?
(2)
一般人,只會在多年以后回頭望時,才會覺得“哦,那段艱苦奮斗的時光,很美”。劉德華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他能在走過艱苦歲月的當(dāng)下就發(fā)現(xiàn)它的美,比如當(dāng)他在烈日下步行去送貨,他不是覺得“很熱、很苦”,而是覺得“我很能吃苦”,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并且在這力量中看到了成長為更好的自己種種可能。
看似,劉德華贏在才華、演技和美貌,其實,他首先贏在一個破繭成蝶的心態(tài)。
其實,挫折也好,痛苦也好,它降臨到我們身上的原初使命并不是折磨我們,就像蛹的堅硬外殼,其存在也并不是為了阻礙蛹一飛沖天。
回到開頭提及的這個朋友,他痛苦是因為他又與一段愛情失之交臂。他已經(jīng)單身了太久,他太渴望一份愛情來告別單身,可是,剛剛點燃的希望又莫名的湮滅。他所感受到的失望和痛苦,并不只是來自這一次戀愛的失敗。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走不出那份絕望,他不斷地在反芻自己的痛苦,不斷使自己變得更加痛苦。最后,一個小小的刺激就讓他情緒失控——哭了,而且還被一個朋友“教訓(xùn)”了一頓。
“你想不想走出來?你想不想?”
他當(dāng)然想。
就是在被質(zhì)問的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他在不斷反芻痛苦的過程中早已經(jīng)失去了成長的意識和欲望,他只是停駐在那里,一邊蹂躪自己的傷口,一邊自怨自艾和自我安慰。他在跟痛苦對抗和糾纏的過程中,忘記了自己是應(yīng)該“破繭”,然后“成蝶”的。
(3)
最近很認(rèn)真地讀了一本書,叫《自我關(guān)懷》,書中有一個很鮮明的觀點:“沒有人的痛苦一文不值。”
每個人都有感受痛苦的權(quán)利,承認(rèn)自己痛苦,并不丟人。
事實上,我們越是抱著與痛苦“對抗”的心態(tài),痛苦就越像是痛苦,它折磨我們的威力也就越大。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接納自己的痛苦,也接納因痛苦而變得更加低迷的自己,我們才能像一個站在旁觀者角度的朋友一樣,看清自己的問題,也給予自己最大的溫暖和力量。而這,恰恰決定了我們是一只徒勞掙扎的蛹,還是一只懷抱“成蝶”夢想的蛹。前者的掙扎絕望又痛苦,后者的掙扎則通向無限種多彩的未來。
人生一路走,無論工作還是感情,無論愛情還是友情,挫折都是難免的,痛苦也是必嘗的,如果可以,不妨用“美學(xué)”的視角去看待“它們”,要相信,破繭之后的蝶是美的,破繭過程中的痛苦本身,也是美的,甚至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