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和明確的界限,能給人安全感,讓人清楚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和職責。否則,孩子將感到無所適從。即使孩子不斷努力,想要“找尋自我”,找到自己的價值,但卻沒有方向。我們經常見到很多孩子,他們可以為所欲為,可以目中無人,卻很不快樂。這就是原因。自由必然與規則相伴,沒有規則,就不會有自由。
我們不能強迫孩子絕對順從,而應該用激發和鼓勵的方式,讓孩子主動遵循應有的規則。我們需要用新的育兒方式代替過時的傳統方式。
——《孩子,挑戰》魯道夫.德雷克斯
為 家庭 設 立 界 限
你的委屈與無奈來自哪里?來自“我處處為別人著想,卻沒有人為我考慮”的心靈獨白,來自“領地被占領”后的混亂與窒息。而“領地被占領”,是因為我們沒有學會在親密關系里設立界限,不知道怎樣在滿足他人需求的同時尊重自己。為家庭立界限,是所有心懷善愿的人們必修的“善法”之一。
我們要明白:
界限是關系的籬笆,不是愛的敵人:善良的人常以為界限是自私的表現,所以竭盡全力避免之。其實,發展出健康的人我界限,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標志之一。有良好界限的人,才可以真正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不過度擔責,不被他人情緒卷入,在付出愛的同時得到愛。如果關系是花園,界限就是籬笆,讓關系中的彼此清楚各自獨立的思想、感受、情緒體驗和需求。籬笆呵護關系的成長,而不是閉鎖心中的愛。
沒有界限的家庭會制造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拖累癥”:因為總有一個家庭成員企圖把所有人的責任擔負在自己一人身上,并且誤以為那就是“愛”。心理學家發現,所有抑郁癥、焦慮癥的前身都是緣于“拖累癥”。對照一下拖累癥的描述,也許你會發現,你或者身邊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著一些共性的特征:
? ? 1.想替別人扛責任;
? ? 2.當別人遇到問題時會感到莫名其妙的焦慮與負疚;
? ? 3.當別人遇到問題時,會有難忍的沖動去給人建議或是一些自以為是的安慰;
? ? 4.設想別人需要你,當你的付出得不到回報時怒氣橫生;
? ? 5.為了取悅別人而作踐自己;
? ? 6.只有在“給予”時,心中才覺得舒坦;
? ? 7.受別人恩惠時,充滿負疚與不安;
8.常會尋覓需要你的人,在他們那里,你才能覺得自己有價值。
設立家庭界限5招:
? ? 1.了解自己對親密關系的誤解,調整自己對關系的定義,接納對自己和對他人說“不”后可能有的沖突;
? ? 2.正向表達你的真實感受和需要;
? ? 3.尋找替代解決方法;
? ? 4.向自己和他人承認自己能力與精力的局限,也承認人性的局限性——照你能做的去做,不要期待你的善意付出一定會換來對方的感恩與理解;
5.與伴侶一起做份核心家庭計劃,公之于“眾”,讓其他家庭成員了解并尊重你們的需要,給他們機會學習如何來愛你們,而不只是收獲你們的愛。
推薦:亨利·克勞德博士和約翰·湯森德博士所著《為婚姻立界限》。讓我們在親密關系中一起修習吧!
轉載自:msnda97db13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