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的全部,每一個人又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的本質是基于關系而存在,生活中的各種苦難大多來自于畸形的關系里,而每個人對外構建的各種關系,都是自己內在潛意識里“內在小孩與內在父母的關系”的投射。下面分享一個小案例,我把它取名為“不敢拒絕”的苦惱。
???? 小A是一名9歲小男孩,上小學三年級。有一段時間天天從家里帶錢去學校,剛開始爸爸媽媽沒在意,次數一多,就問他為什么每天要帶錢去學校啊。小A說買零食。爸爸就不同意,要將他的押歲錢收起來,說幫他存到銀行去以免被他亂花掉。小A非常為難,在交流過程中爸爸感覺小A對要帶錢去學校這事非常的執著。有點奇怪,因為以爸爸對小A的了解他對買零食一向并不十分在意,為什么突然會如此執著于這件事。媽媽也覺得奇怪,在媽媽的問話中,小A說是班上小B要他帶錢去。最近經常要他帶錢,小A自己也很煩。下面是爸爸對事件的描述(因為有一些具體的應對技巧所以原文摘錄):
??? “昨天晚上,小A又說要帶錢去學校,說是小B要他帶。我們就把他的押歲錢收走了,他哭。完事之后,我留意到他悄悄的在家里各個角落找到了一些零錢,還翻了一些紅包不知道有沒有找到錢,我裝著不知道。今早,我又輕松的問他為什么要帶錢,他說是小B要他帶,還對我說:要不你打電話告訴小B的爸媽吧。我沒接話。
爸爸:你不帶錢給他不行嗎?他叫你帶你就帶呀。
小A:不帶不行,我害怕他,我不帶錢給他,他會搞我。
爸爸:你每次的錢是給他,還是你自己去買東西分給他吃
小A:有時是一起去買零食,有時是把錢給他。
爸爸:那錢給他之后,他是買了東西給你,還是他就拿了也不買東西給你吃也不還給你。
小A:有時會買給我吃,有時就拿了也不還我也不買東西給我吃。
爸爸:那你不帶錢去不行嗎
小A:他會搞我,還說會告訴老師。
爸爸:告訴老師不更好嗎,老師肯定會批評他呀,老師不是不讓帶錢買零食嗎。
小A(不說話)
爸爸:你今天帶了錢去嗎?
小A:沒有啊
爸爸:我昨晚看你又悄悄的拿了些錢
小A:我藏起來了。(這時有點激動,意思所有的壓歲錢都被收走了,就這么點最后的錢你還要管)
我看他有點情緒就沒再問了,所以今早有沒有帶錢去我不清楚。”
? ??以上這段文字是爸爸發給老師的信息。從老師反饋回來的信息看,老師很驚訝根本不敢相信這樣的情況。因為在老師看來,小B與小A是好朋友,雖然小B比較壯,但是小B很照顧小A,從他們的相處來看小B與小A的關系根本不可能是這樣的。
??? 在老師介入后,事情很快搞明白了。小A沒有說假話,小B也不壞只是認知稍有偏差。事件處理的結果是:小B又給了小A一些零食,還答應將多的錢還給小A。事情是小事,兩個孩子都是好孩子。這里面有趣的點是從心理學上分析這事。
???? 嬰兒的世界、小孩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完全受控于自己的潛意識,而非外界的客觀真實。而潛意識世界的本質就是“內在小孩與內在父母的關系互動模式”。
???? 一、小A的世界。
???? 1、小A潛意識里住著一個弱小的嬰兒和一個愛與怒并存的媽媽(貌似強大到有點怕)。還有一個爸爸的聲音:“無論如何都必須聽媽媽的話”。內在小孩無比愛與依戀內在媽媽,所以會壓抑內心底里最真實的感受以取悅媽媽,這種愛就是孩子最全然的愛。(看見這種愛是療愈各種畸形關系的良藥)
???? 2、在與小B的關系中投射了內在小孩與內在媽媽的關系。“貌似強大到有點怕又必須聽他的話”。當偶然的機會,一起去買零食,小B偶然的說你明天帶錢來。小A會自動的投射成媽媽的指令,所以不敢不執行。一次、兩次過后,因次數多了小A內心底里因不公平的對待,會升起反感,而這種感受卻受制于潛意識里內在小孩與內在媽媽的互動模式無法自由表達(也就是無法反抗小B的命令)。從而自我懷疑、不知所措、內心里矛盾糾結。表現在爸爸媽媽一不讓他帶錢去學校情緒就會非常激烈。
???? (這里有幾個要點,爸爸媽媽一定要沉下心認真的傾聽與揣摩孩子的內心,簡單粗暴的問話與訓斥很容易將孩子逼入困無法自撥。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內心充滿了沖突與對抗,很難理性的表達,往往會出現在父母眼中看來的“可笑”。操作要點是不評價,只傾聽。詢問一定要問細節。)
?????? 二、小B的世界。小B開始應該是無心的,從始至終也是友好甚至是照顧小A的。可能是因為偶然的機緣叫小A帶錢買零食。結果一次、兩次之后,因為大容易了,一叫小A就會帶。逐步就會形成習慣,也不會意識到這有什么問題。逐步就會發展成如果小A沒帶就會生氣,由生氣就會在與小A的互動玩鬧中體現出來,而小B的生氣會被小A內心潛意識解讀為“媽媽的不高興”于是會投射成“自己不帶錢是不對的必須帶”,從而根本無法在與小B的互動玩鬧中有效的抵抗小B的要求。由于小B身體強壯,很容易就會與小A形成畸形的互動關系模式。因為在這種畸形的互動關系模式中,小B是非常受益與舒服的,所以會不斷強化發展。如果不及時發現并阻斷(比如老師介入,批評教育),小B也會一直習以為常的享受這種關系帶來的好處,從而最終讓自己受害。
??? 本案例生動提示了,心理潛意識里“內在小孩與內父母的關系模式”對人的外在關系模式的影響。從本案例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點:
?? 1、對孩子一定要學習傾聽
?? 2、要有穿透表面現象深入關系本質的能力,關鍵在于問細節。
?? 3、用心感受孩子的感受遠比,道德評判說教重要。
?? 4、潛意識“內在小孩與內父母的關系模式”是解開生活困惑的萬能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