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學習中心,誰來學?
這個問題,應該請孔子來回答。
孔子早就說過“有教無類”,想學的就是學生。
未來學習中心,當然是,想學的就來學。
2016年夏天,第一位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的中國人何江博士陪我逛哈佛大學的書店。我在這里讀到一本名為《大學的終結》的書。我很喜歡這本書,回來后就組織翻譯,沒有想到,我們翻譯得差不多的時候,這本書的中文版竟然出來了。這本書的作者介紹說,為了了解未來社會大學的變革,他專門在麻省理工學院選修了“生命的奧秘”這門課程。
讓他驚訝的是,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有13歲的孩子甚至72歲的老人,既有南美的醫生和醫學院學生、希臘的高中生,也有荷蘭的退休化學家、斯里蘭卡的大學輟學生、印度的全職主婦、烏克蘭的軟件工程師和菲律賓的護士。
這樣的景象將是未來學習中心的常態。跨越國界和地區、超越年齡和性別的學習,在未來的學習中心,不是應該出現,而是一定會出現。
在這一章,我重點討論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有教無類,另一個是混齡學習。
圍繞這兩個關鍵詞,我回答兩個問題。
一個是,為什么有教無類一直說到今天,卻沒能實現?
另一個是,混齡學習,為什么是可能的,又為什么是好的?
為什么有教無類一直說到今天,卻沒能實現?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接受教育而從善,所以應該一視同仁對他們進行教育。
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創辦私學的教育家,孔子打破了官學對學生的限制,他招收學生不分階級、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虛心向學,交上十條咸豬肉,都可以成為他的弟子。
在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中,既有貴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宮敬叔、孟武伯、司馬牛等,也有屬于城市貧民和卑賤之人的顏路、顏回、仲弓、原憲、閔子騫等,甚至還有顏涿聚這樣的“梁父之大盜”。當然,在孔子的時代,真正能夠接受教育的還是少數人,能夠交得起十條咸豬肉作為學費的也是少數人。在長期的封建社會,教育始終是少數人的特權。
一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國學齡兒童的入學率也只有25%,也就是說,還有75%的適齡兒童是無法進入學校讀書的。
1949年,我們國家全社會的文盲人數占總人口的80%左右,到2000年時,青壯年文盲還占到15%左右。
今天,受教育人數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生人數多到再也不是什么天之驕子。既然受教育人數已經這么多了,我們為什么還說有教無類的理想到今天仍然沒有完全實現?
客觀上的原因,是受學校的規模和條件所限,許多好學校只能夠滿足一部分人的教育需求。
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有新的教育需求,傳統的學校教育體系已經無法滿足不同人群(如老年人)的教育需求。
更重要的是,孔子有教無類的理想,如果用現代的教育公平理論加以闡釋,實現的難度會更大,要走的路會更遠。
現代教育公平理論認為,教育公平有三個基本的層次。
第一是機會的公平,即讓所有的人都能夠有機會接受教育,所有的人都能夠有學上。
幾千年來,很多人是沒有機會讀書的,受教育曾經只是少數人的機會。應該說,這個理想現在在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基本上做到了。
第二是過程的公平,即每個人享受到的教育應該是一樣的,不能有些學校條件很好,有些學校條件很差;不能有些學校教師素質很高,有些學校教師素質較低。所以,教育資源的配置應該是公平的。
過程的公平仍然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第三是結果的公平,即所有人學到的知識,或者根據他的能力獲得的東西是比較均衡的。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教育不僅是把既定的知識傳授給孩子,更重要的是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孔子在自己的學校中是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各展其長的。他的學生,有的在德行方面出類拔萃,如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等;有的在言語方面表現優異,如宰我、子貢等;有的善于處理政事,如冉有、子路等;有的是文學方面的高材生,如子游、子夏等。對于有不同個性的學生提出的同樣的問題,孔子也給予了不同的答案。
與過程的公平相比,結果的公平更加不易。
在傳統的學校中,所有人在同一個教室里學習同樣的內容,無論教師怎樣努力,也很難做到滿足不同的需求,有些人“吃不飽”、有些人“吃不下”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真正實現有教無類的理想,在傳統的學校結構中非常困難。而未來學習中心,恰恰可以滿足這樣的需要,可以讓這樣的理想有可能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