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天寒,現(xiàn)為私塾班博一學生,跟隨杜保瑞教授學習已有五學期。參加國學經(jīng)典私塾班課程,可以學習古人智慧,并且訓練寫文章,深化學習。
課程:第六學期——《莊子雜篇·漁父》
這篇文章是用莊子形態(tài)的價值觀以及處事態(tài)度去和儒家思想辯論。老師囑咐我們聆聽道家莊子對儒家的批評時,看他有道理的地方在哪里,但也要從儒家的立場去回應自己的道理在什么地方,互相學習互相欣賞。
老師這個提醒也是我們讀《莊子》或者閱讀其他含有對某種思想進行批評的經(jīng)典時,需要樹立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也就是例如看到莊子對儒家的批評,問一問他為什么這樣批評,對這個原因的探索有助于我們了解莊學的價值立場和追求。
而與此同時又要想一想,儒家面對這樣的貶低與批評的話語,他們將有什么回應,這有助于我們厘清儒家的價值立場與理論思維。
《漁父》這篇文章講的故事是一個漁夫和孔子的對話,老師說此篇作者借漁夫之口想說明三個重點:
1、每一個人在社會上的角色扮演都要符合他的角色,如果你在社會沒有角色而又要關(guān)懷天下事,那只是自找麻煩。
2、官場上人性的毛病:八疵四患。在職場里面有各種各樣的人,在職場上不愉快老是惹麻煩,給自己和單位帶來麻煩和災難,這是為什么呢,就是犯了這八種小毛病和四種災難。
3、保持本真的處世態(tài)度。
莊子學派的生存智慧是告訴我們,在糟糕的社會情況下,怎么明哲保身,守住自己的本真,舒適安逸地過一生。
從道家莊子的觀念來看孔子的行為,認為他沒有照顧好自己的智慧,不懂得怎么處世。從照顧自己的智慧出發(fā)贏得一段好的職業(yè)生涯的評判角度來說,孔子在事實的結(jié)果上的確沒有做到。
但是對于儒家而言,他就是要服務天下人,他們的理想是關(guān)懷天下人,沒有想要怎么照顧好自己。孔子說“天生德于予”,這是孔子認為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使命。
“畏影惡跡”,解決問題的方式應該從自己改變,不要任意妄為去惹麻煩,還有一直要求別人怎么怎么樣,否則,越來越煩惱,麻煩越來越多。
隨順生活的本真
人真誠于自己的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感,就會表露出來,別人就能感受得到。有些人卻把這種真實的情感扭曲了,把它用于其他場合,拿去阿諛奉承,這就是在演戲,失去了本真,這是沒必要的。“處喪以哀,無問其禮”,如果在我哀傷的時候還要求我怎么鞠躬怎么招待別人,這就是把我的悲傷當作你的政治謀略的手段。
關(guān)于最后一段被漁父智慧熏陶之后的孔子去批評子路的話語:“甚矣由之難化也!湛於禮義有間矣,而樸鄙之心至今未去。進!吾語汝。夫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不仁也。”
老師認為這里已經(jīng)是借孔子之口在談道家的智慧,所以沒有必要再用是否具有禮義和是否仁德去評價子路,直接用道家自己的概念“本真”就好。我覺得這里是否可以作這樣一個反思,是否體現(xiàn)了莊子后學對于儒家思想的一種不自覺的融攝。
《漁父》篇這里沒有完完全全地按照逍遙派道家的思想脈絡來講這個道理,這里出現(xiàn)的“仁義”,看似稍有不順當?shù)奈淖直磉_是否說明了莊子后學對已經(jīng)在社會上形成主流的禮儀規(guī)范實有無意識的接受,例如文中他們認為尊敬的長者理應恭敬地目送他遠去,這種禮儀是要有的。
讓我們有一定的理由懷疑,他們的思想境界還是沒有莊子本人那樣高遠,或者說在堅持道家本位價值的基礎(chǔ)上對儒家思想稍有融攝,因為他們對社會上存在的禮儀是有一定程度上的接受的,只不過他們希望這種禮儀是出于人的自然情感而來的,不要為了某種功利目的而虛假表演。
從這個層面上,儒家本來也是保持這種立場態(tài)度的,所以如果我們按照這個方向去設(shè)限,《漁父》作者與儒家在關(guān)于社會禮儀的看法上就不存在本質(zhì)的沖突,這個矛盾自然也就消解掉了。
編者語
很多時候,現(xiàn)代生活的困境,古人早已幫你解答了,經(jīng)典古籍歷經(jīng)了時代變遷依舊生生不息,都是思想之精華,是永恒的智慧,是現(xiàn)代人不能錯過的解惑寶典,與當下生活息息相關(guān)。
閱讀經(jīng)典,需要有專業(yè)的導師指路,需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去研讀和理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shù);閱人無數(shù),不如名師指路。”最后方能得自心開悟。
我們正是
一群熱愛學習的人;
一群追逐夢想的人;
一群攀登思想最高峰的人;
一群致力于把中國哲學智慧運用到當下生活的人。
非常歡迎愛智慧的小伙伴們加入私塾班第七學期,一起深入經(jīng)典、古為今用!期待ing~我是抱樸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