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寫作訓練的第18天,應某人要求,今天來分析下發燒。
image.png
首先,維基百科對發燒的定義是這樣的:
發燒,又稱作發熱,或發燒反應,其定義為:體溫在調節時超過了平常體溫。現在醫界并沒有一致認可的正常體溫上限,文獻從37.5到38.3℃都有。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心將原本的體溫設定點調高,即為發燒,并讓人感到寒冷。這使得身體為了生產更多熱而出現肌肉收縮,且開始試圖保存熱量。當體溫調定點回到正常值時(即為退燒時),患者就會開始感到燥熱,出現臉紅,也可能開始流汗。發燒導致的熱性痙攣(較強烈的肌肉收縮)較為少見,然而這在年輕孩童患者之中較為常見。發燒通常不會高到41至42 °C。
發燒到底是什么樣的?發燒其實是人體免疫細胞和病菌戰斗的過程,免疫細胞和病菌戰斗的過程中會釋放熱量,病菌在大量自我繁殖的過程中也會釋放熱量,體溫上升可強化免疫細胞,為免疫細胞創造更好的戰斗環境,增加殺死細菌和病毒的能力。
綜上,發燒可以抑制細菌和病毒在體內繁殖,是身體本身一個強而有力的防衛機制,所以發燒在一定程度上對身體是有好處的。哇,有好處,那干脆不看病了,燒就燒唄。沒錯,治療發燒本身,是沒有必要的。那為什么換季的時候醫院里因為發燒掛號的人排著長隊?
是這樣的,治療因為發燒衍生的疼痛與發炎,有利于患者生病期間的修養。簡言之,就是為了讓你覺得舒服些。再者,免疫細胞和病菌火拼,不斷的釋放熱量,他兩沒事人一樣,搞不好燒壞了不相干的東西,那受罪的可就是你了。所以,小燒怡情,大燒傷身,高熱無論如何也要立刻送醫。
道理大家都懂,但總有些大兄弟覺得自己是天選之子,說我就不看病,我要用民間祖傳的“物理降溫”大法,不得不說你很有魄力,這里有個不成熟的建議,出門直行100米維基百科-發燒,看完左轉去這里為什么幼兒生病發燒大多建議物理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