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古代對孔子之道的改造,以及在古今的意義
? ? 王炎平教授認為后世對孔子之道的改造主要有以下兩點:
? ? (一)對君權天命論的改造
? ? 明君主受命于天是同時受天之德命、使命和運命,并以受德命、使命為受運命的條件。經過改造之后,就只講受天之運命了。
? ? 班固《漢書?高帝紀下》稱:“漢承堯運,.....得天統矣?!敝恢v“堯運”,不講“堯德”,王炎平教授認為和孔子贊美堯德完全異趣。
? ? 王炎平教授又舉例,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說:“王者受命 (運命),信有符(驗)乎!不然何以能乘時龍而御天哉!”強調的是劉秀得天下之運,而非得天下之道。
? ? 同時王炎平教授認為對孔子之道的根本性改造在于把“民為邦本”改成“君為邦本”,并且認為這種改造是悄悄進行的,即不是公然反對民為邦本而是全力推行君為邦本,歷朝歷代的專制國家。在教育上,? 忠君教育成為教育的核心,忠君是最高的道德。在祛律上,對君主不忠就是犯罪,而且是最嚴重的犯罪。全部國家體制都是為確立至上的君權服務。維護君權成為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君主高于一切,君主重于一切。全天下都要服從、服務于他,全天下都要為他作奉獻?;实弁W杂?,專制國家殘民以逞,在中國古代史上制造了令人發指的罪惡。明末清初的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一 書中,指責帝王們為了爭天下,不惜“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而在得天下以后,則運用國家權力,“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宣布:“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拋棄了民本主義,專制君主就只能是“天下之大害”!
? ? ? 王炎平教授又舉例,清代蒙書《朱柏廬治家格言》里有一句話:“ 為官心存君國?!本褪钦f一個人做官要心存君國。王炎平教授認為,這是對孔子君道論的改造在啟蒙讀物里的表現。這是非常錯誤的。這個錯誤很可怕。讀蒙書的孩子,他沒有識別能力,沒有批判意識。蒙書宜揚君本主義拋棄民本主義,必然神化皇權矮化人民。
? ? 在《明夷待訪錄》里也說:為官之責,在于“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睘楣僖獮槿f民,人民才是全部國家工作關注的中心。心存君國是對孔子君道論的根本改造,心存百姓才是孔子的君道論?!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官要如此,為君更要如此。
? ? 下面我們了解下王炎平教授認為的,孔子君道論在中國古代社會當中的意義
? ? 王炎平教授認為,雖然孔子的君道論被改造了,但是孔子君道論的精神仍然存在于政府和社會,因為《五經》和《論語》作為經典被確立起來后已深人人心,所以后世人們就用孔子的君道論來要求君主,? 用孔子的臣道論來要求官員。唐太宗為了教育唐高宗,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帝范》。所謂“帝范”就是皇帝要遵守的規矩,《帝范》就是給唐高宗立規矩。這個名字就符合孔子的君道論,因為孔子的君道論就是給君主和百官立規矩的。唐太宗臨終時對唐高宗說了很長一段話,開頭第一句就說:“ 汝當更求古之哲王以為師,如吾,不足法也。”“古之哲王”就是孔子推崇的二二帝三王,二帝就是堯舜,三王就是夏禹、商湯、西周文武。唐太宗就是希望唐高宗遵循孔子的君道論,因為孔子的君道論在歷史上確立的典范就是二帝三王,君道就是帝三 王之道。最后他跟高宗講:“汝無我之功勤,而有我之富貴,竭力為善,則國家僅安;驕惰奢縱,身不保。 可不慎哉! 可不借哉!”我輔佐高祖有開國之功,我勤于政務,有治國之功,你沒有,但是你卻繼承了我的富貴,繼承了治理國家的大業。你竭盡全力把事情做好,也僅僅是國家安定而已。你如果驕傲、懶惰、奢侈、放縱自己的貪欲,就會亡國,你本人也性命難保。你要十分謹慎!你要十分珍惜!
? ? 王炎平教授認為,凡是社會治理得比較好的時期,君和臣都較好地承擔了為君之責和為臣之責。幾乎所有的歷史時期,甚至在昏亂之世,都有人在堅持孔子的君道論和臣道論。這是孔子之道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意義。
? 最后是王炎平教授說到的孔子君道論對于當今的現代意義
? ? ? 王炎平教授認為,孔子君道論的精神,就是站在民本主義的立場,規范約束國家政權,并為國家政權確立安民安天下的施政方向。這種把君主、政府、官吏管起來的思想,和現代民主政治的精神是相通的,其間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鴻溝。孔子君道論主要是從道德上提出要求,這與現代民主政治從制度上作出規范有別。前者是軟性的,可操作性差;后者是硬性的,可具體操作的??鬃泳勒撘缶骷罢倮粽碜约汗芎米约海@與現代民主政治建設權力制衡體系,并依靠具有公民意識的人民行使選舉權和監督權管好政府不同。前者不可靠,因為自己管自己是靠不住的。后者則比較可靠,因而比較有效。這是孔子君道論的缺點和弱點。
? ? 中國古代憂國憂民之士,痛心于專制政治給也曾設想補救之道。明末清初的黃宗羲,在經歷了明清易代的大悲慘劇以后,總結明亡教訓,反思歷史和文化,把批判的鋒芒指向皇帝專制制度。在朱元璋廢宰相強化君權以后,他不但主張設置議政決策,以限制君權。他認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敝鲝垺肮涫欠怯趯W?!?,以學校主持天下是非,成為監督政府的清議機關。黃宗羲睿智的目光,已經觸及到從制度層面制衡君權的問題。這是黃宗羲秉承孔子君道論規范約束君權的精神,對于孔子君道論的發展。正是這種補救孔子君道論之不足的努力,才使得接受孔子之道教育的仁人志士們,當晚清專制政治完全腐化,中華國運沉論之日,能夠接受西方民主主義文化。歷史終將證明,孔子君道論是可以通向現代人民民主政治的。
ps:好朋友認為就算古人他們那句話說的是,確實是孔子他本人的意愿和意思,但是如果太偏激是不適合現在的人的學習的所以我們應該改、也可以改啊,我們是要讓那些文化是有利于現代人的,而不是給現代人傳授一種偏執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