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大娘去世了。參加葬禮期間感受復雜。
期間伯伯大女兒、我的大姐對我的評價又讓我很敏感自卑。她說我看上去臉色發黃,是不是經常不開心。我立即啟動防御,開始辨解,但是內心很受觸動。我發現我還是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和眼光了。也許我給她們留下了那樣的印象,那樣又如何呢?深挖我的核心信念,我會認為我不是招人喜歡的,我是不被認可的,我是沒有價值的,我是不被愛的。最終還是自我價值感不足,不知不覺在追求外在的認可和接納。我不需要她們的認可和肯定,我要求得自己對自己的肯定和接納。也許我現在時常氣色不好,精神不振,但這就是我現在的樣子,我完全接納這樣的我,并且努力讓自己感覺更好一些。
對伯伯、伯母的故去,應該懷著死者為大、尊敬愛戴的心情。然而葬禮期間的一些閑聊卻引發了過去父輩的恩怨討論,對父親承受了過多的苦難感到心痛,對身為兄長的伯伯在關照父親上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心懷怨氣。內心及時做了覺察和反省,覺得應該讓老人入土為安,不該在這時候糾結往日恩怨。也許是父親受的苦太深重,作為兒女的我們心中承載了父親曾經的委屈和怨氣。讓一切都過去吧,我們都過得越來越好,不能與往日同日而語了!
晚上,豆爸又有感而發,說起為我媽改善村里住房的話題。這一直是我的痛處。我們都過著好房好車好吃好穿的生活,而老媽在村里的房子廁所極其落后,用水也不方便衛生,想要為她改善,她強烈反對,無外乎怕花錢、給孩子們增加負擔而已。而且弟弟并不在這件事上明確表態,我們女兒家太考前被認為是惹事生非。這種現實每每讓我感到憤怒和無奈。父親盛年早逝,如果他在的話,怎會有如此局面發生?所以,我感覺身上義不容辭地又擔起了父親的角色使命,以一個排行老三的女兒的名義,時不時跟母親爭執,想與現實抗爭。這種感覺很不好,我也一直在勸自己跟現實妥協,不是說孝順就是順著來嗎?母親說怎樣就怎樣好了。然而自責和內疚時常來襲擾,良心不安。也許終歸有一天得把這事攤開說一說。
還有就是關于我深居簡出、不愛社交的問題。之前覺得這不是壞事,最近感覺自己可能待的太獨了,自己去商場購物時,發現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到莫名恐慌焦慮,高興不起來,才覺得似乎需要調整一下。在家宅久了,連戶外活動都懶得動,容易失去生活熱情。人際關系簡單,減少不必要的社交不是問題,這與戶外活動、運動鍛煉不沖突,這是我需要改進的方面。思考得太多,行動得遲緩或者不及時,也容易打擊到自己積極性。往后的路還很長,自我調適太重要了,跟自己處好關系,也是最重要的。每天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