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之前,讓我們了解下倫理和倫理學的定義。
百度百科給的定義是:
倫理指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相互關系時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它是一系列指導行為的觀念,也是從概念角度上對道德現象的哲學思考。而倫理學的本質是關于道德問題的科學,是道德思想觀點的系統化、理論化。或者說,倫理學是以人類的道德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那么,“患者倫理學”是何意?從詞語的組合來講,就是研究作為患者時,我們應當遵循什么道德和準則的科學。
當然,這門學科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不應當思考下,如果我們生病了,作為患者時,難道沒有一些道德準則需要去遵守嗎?
還是有的吧。
在醫患關系中的另一方——醫生,他們所要遵循的道德準則——醫學倫理學,從古至今發展從未停止。
從公元前四世紀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公元一世紀古印度《吠陀》經、公元七世紀希伯來的《阿薩夫誓言》、公元七世紀中國孫思邈的《大醫精誠》、1948年的《日內瓦宣言》到《醫學生誓言》等等,都對醫生所依循的道德準則進行了規范。
醫學倫理學中的三條基本原則是:病人利益第一、尊重病人、公正。
從“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開始,到其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其間的時間和他們付出的心血,其實是遠多于其它職業的。
在醫患關系中,醫生和患者從不是對立面。但醫鬧、傷醫、殺醫、謠言及個別無良醫生和野雞醫院,急劇激化了醫患之間的矛盾。但是,受到傷害的從不該是無辜而敬業的醫護工作者。
傷醫殺醫幾乎每年都有發生,但是被關注的少之又少。
在楊文醫生被惡意殺害之后,殺醫事件終于得到了人們的重視,在醫學界認為終于可以喚醒他們一些良知。
但令人心膽俱寒的是“殺得好,不殺還讓他們覺得自己了不起了”、“活該”、“肯定是醫生的錯”的言論竟然不在少數,甚至有人在醫院威脅醫護工作者“信不信我砍了你?”
而我一個醫學生朋友和我說,最讓他覺得心寒的是,有人和他說:“原來殺個醫生,在你們醫學生中反應這么大昂?”
是的,就是這么大,但不單單是對于醫學生。能對治病救人者揮刀相向,能混淆黑白,甚至爭相效仿,我不禁想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是對的,人生病的地方不僅是身體和精神,思想生病的人仍不在少數。
在人們以為肺炎期間傷醫事件會有所收斂的時候,一件又一件事,刺著醫生們的心。
2020年1月19日,一名醫生因未能搶救回車禍主動脈破裂的患者,被迫下跪后,遭到圍毆住進病房,其妻當時奮斗在感染科抗疫一線。
2020年1月20日,朝陽醫院眼科發生暴力傷醫事件,共有三名醫護人員被砍傷,另有一位患者受傷,其中陶勇醫生受傷最為嚴重,后腦勺、胳膊多處被砍傷。而陶勇醫生作為一名出色、年輕、善良的眼科醫生,曾主持多次精密眼科手術,并為無力支付費用的患者墊付費用,但這次傷害,可能讓他永遠無法再進行眼科手術。
2020年3月19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又見傷醫案件。
2020年3月27日,湖北漢川,兩名新冠康復患者因排隊糾紛毆打醫生。
加上疫情期間,多起疑似新冠的患者,撕扯醫護工作者防護服、口罩,甚至向其吐口水的事件。
在這個醫生培育時間長,工資甚至達不到小康,月月只有屈指可數的輪休,需要一直學習考試的時代。
只靠他們的那一腔熱血、濟世救人的信念支持,真的抵得過暴力、同行者鮮血和旁人言語的冰冷刺骨嗎?
難道真的要像馮唐先生《醫隱》中所寫的那樣,沒有人愿意再當醫生,才知道去想一下同為人,同樣也有家庭的的醫生嗎?
還是要像《心跳300秒》第168話中,只有沒有絲毫“人”味可言的機器偽裝成醫生的時候,才知道需要善待同為人的醫生?
我們是否也要修習下,那并不存在的《患者倫理學》呢?
要的。
醫生并不是什么服務行業,治病和能不能治好,從不是只需要醫術高超就能決定的,它還被醫療技術等多種因素限制。
在醫生一心為我們著想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尊重并相信他們,尊重他們的判斷,有疑問可以耐心去咨詢,還信不過,你可以去別的醫院咨詢。了解疾病性質,治療預期如何應當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不要因失望或者絕望去傷害醫生。
如果懷疑遇到不良醫生,可以向有關部門投訴,申請核實,請勿暴力相向,以免誤傷。如果不幸出現醫療事故,還請交由有關部門處理,暴力相向是極其影響醫患關系的行為。
我們生活在一個道德修養源遠流長的法制國家,我們應當遵守法律,學會用法律去維護自己的權益,而不是用拳頭用錘子用刀去解決。
最后,對抗疫中犧牲和參與的醫護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我們能夠給所有醫護工作者一個不需要持戈披甲的安全的醫療環境。
文字來源:書未半
圖片來源:網絡
本期責編:艫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