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準備了解哪個領域,就先寫一個大綱,就像我自己要寫這個領域的圖書一樣,然后開始大量買這個領域的圖書。先看一本經典的,對照我的大綱,梳理充實完成后,開始讀其他的圖書,大部分內容相同的,跳過,然后看到不同的想法,自己思考一下,認同的,可以整合的,就列入我的大綱。很快,我就完成一個領域的主題閱讀,并有了對這個領域的系統認識。”
這是秋葉大叔在介紹他的“樹讀法”時說的,他還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來詳細說明,就是當他準備研究有關職場技能的在線學習時,如何應用樹讀法。第一步,列提綱,為此,他列出了標題、7大章節、21小節的目錄;第二步,買書、找文章,開始閱讀;第三步,批判性的看書、理解和總結,邊看邊填充自己的目錄大綱;最后填充完了,也就有了關于這個領域的系統知識或框架。
讀到這里,你是否會覺得很熟悉。這套方法不就是我們寫論文或寫作文時經常用到的嗎?先想一個大概的題目方向,列出這個題目可以從哪幾方面論證,每個方面再分述,最后找文獻、結合實驗進行填充。可是,畢業后,不僅把學的理論知識還回去,甚至把形成的思考能力也還回去了。當然,可能沒有想到這套寫論文的方法,居然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
比如,我們的專業能力,我們的寫作或表達能力,我們想要訓練發聲的能力等等,都可以套用這個方法。先選擇一個想要研究的領域——標題,思考這個領域都有哪些內容需要了解和掌握——章節,針對這些內容去尋找對應的書籍——針對性閱讀,最后把吸收到的內容填充到自己的框架中。
樹讀法,以前沒想到可以如此廣泛的應用,這不重要,現在學到了,能用起來才是最重要的。像秋葉大叔說的,“什么都懂一點兒,不如先看懂一門比較好”,樹讀法,就是可以幫助我們看懂一門、精通一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