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在千年以前就在告訴我們,如果發(fā)現當下自己是錯的,就不要和過往糾纏,更不要陷入絕望,開始頹廢沉淪,我們還有明天。看似絕望的一切也許只是你不懂得放下過往,面對當下,重新開始打造可以繼續(xù)追求的未來。
昨日種種昨日死,今日種種今日生。不念過往、不畏將來,把握當下并沒有那么難,它僅僅只需要你起而行之,覺得此刻應該做什么,就去行動,不要害怕結果,憂慮執(zhí)行的難度。其實最難的就是你行動前的顧慮。很多事讓我們感到害怕和煩惱不愿去做,但往往真正開始做了,卻發(fā)現并沒有預想中的那么困難和枯燥,有時候做著做著反而會不自覺的投入其中。
做一點就好一點,有時看似泥濘不堪的窘境,我們之所以無法掙拖,也許只是差一個開始。當你賴床時,如果肯果斷的放下正在刷的手機,逼著自己去刮胡子,當你完成這件小時候,后面洗漱等一切小事都會順理成章,你會發(fā)現原來起床并沒有你想的那么難,反而比你賴在床上要輕松愉悅的多,而且你還為自己賺來了充實的一天。
劉備曾告訴阿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也許當初劉皇叔講的不只是善惡,還有自律,善的小事牽引善的小事,積厚成器成大事。惡的小事牽引惡的小事,慢慢把你拖入泥潭,毀掉自己,就比如打游戲,也許你只想玩一局,卻不知不覺玩了一上午,當你發(fā)覺時,你想反正這一天也沒利用好,不如再追追劇,一下午又過去了,就這樣一天沒了。我并不是想說打游戲是惡事,而是想告訴你止損也是自律的一種方式,正如陶淵明所說“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不必苛求完美的執(zhí)行和如程式般的充實,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太容易被生活中的各種安逸和享樂所誘惑。能在頹廢中及時抽身,而不是破罐破摔的沉淪下去也是一種成長。“念起即覺,覺即不隨。”
六祖惠能有一首廣為流傳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我們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的大智慧能頓悟成佛。也許神秀的回答更適合我們一些普通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自律先從自醒開始,醒來后最先要做的就是睜開雙眼,面對當下,而不是被當下的窘境所嚇倒,繼續(xù)墜入夢中麻醉自己。說的玄一點,我們都看過太極圖,兩條陰陽魚相互糾纏在一起,孤陰不長,孤陽不生,大多數人的成長也是如此,有拼搏上進的時候,也有頹廢沉淪的時候,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做錯了一時,就放棄了自己,放棄了希望。也不必非要等到一個好的時機,好的環(huán)境才開始奮進,好的開始就誕生在壞的結尾,在你醒過來開始行動的那一刻,就已經“一陽生”。所以好的開始就是行動起來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