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熱鬧鬧的“限韓令”雖然沒有看到一紙公文,但是從宋仲基手機代言被換、爸爸去哪兒4中黃致列中途被撤等一系列舉動,我們算是能真正感受到“限韓令”的氣息。
但是真的有“限韓令”嗎?
在21日舉行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針對媒體提到的中國“限韓令”,外交部發言人給出回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
首先,我沒有聽說所謂的“限韓令”。
第二,中方對中韓之間的人文交流一直持積極態度。但相信大家也能理解,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是需要有民意基礎的。
第三,中方堅決反對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這一立場也是眾所周知的。中國民眾也對此表達了不滿,相信有關方面應該注意到了這種情緒。
沒有“限韓令”……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是需要有民意基礎……中國民眾對部署“薩德”表達了不滿……
外交部的意思大家get到了吧?
廣大的網友很懂事,紛紛自發扛起鍋,什么“限韓令”,根本沒聽說過啊,我們都是自發限韓的。
段子手們紛紛表示,第一次背鍋背的這么心甘情愿。
哪里限韓了,我們不是一直在追你們的韓劇嗎?
此次的“限韓”不僅僅是影視節目那么簡單,據說是史上最強的“限韓令”。
早在今年九月,一紙“限韓令”的出臺讓影視圈和投資方都“草木皆兵”,但是執行情況似乎不那么明朗,熒屏、綜藝看似未受到沖擊。但實際上,限韓對市場的影響早已悄悄發酵。
自2010年起,中韓在文娛產業資本層面的合作越來越多,不僅簽署了《中韓電影合拍協議》,搜狐(入股KeyEast)、騰訊(入股YG)、阿里音樂(入股SM)、蘇寧(入股FNC、Redrover)、華策(入股Next)等媒體平臺紛紛入股了韓國娛樂公司。(圖下為韓國股市幾家公司的股票走勢)
在限韓令的影響下,韓國娛樂企業市值開始大跌,CJ、SM、JYP、YG四大娛樂公司市值大跌3615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1.5億元)。除此之外,這期間一系列在播韓劇以及即將播出的有韓國演員參與的影視劇的資本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原本“限韓”只是限制韓國藝人,而如今枷鎖收緊到制作團隊中都不能出現韓國人。
由于版權的限制,眾多網友如果想看韓劇、韓綜的途徑或許只能來自于非正版資源,韓國想通過文化產業輸出賺錢這條路會受到重大沖擊。據韓國媒體統計,韓國每100美元的文化產業輸出,就會有412美元的產業拉動,韓國有51.9%的企業銷售額,都受到韓流走紅的影響,包括汽車和電子產品。
在樸槿惠上臺后的經濟增長思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創造經濟”。風靡全球的韓流文化自然成為主要核心。其目標是到2020年,文化內容出口額提高到224億美元,占據全球5%的市場份額。
中國是韓國影視劇的最大出口市場。如果現在失去中國市場,打擊會是日本市場的三四倍,而且關鍵是,沒有可替代市場,無法找到新的突破口。限韓無異于在對韓國執行“經濟制裁”。
有識君覺得,對咱們老百姓而言,除去少看到一些韓國的大長腿歐巴和傻傻分不清的韓國女星霸屏的電視或娛樂綜藝外,更多的關注點應該在股票、或其他投資選擇上要避免與韓國掛鉤,因為,韓國現在過的真的很糟糕~
對于限韓令,你是怎樣看待的?快來有識之士http://www.yszs360.com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