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是近年來最熱的流行詞之一了。也曾買來《刻意練習》這本書通讀,但就和大部分人一樣,“道理都懂,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刻意練習很美好,但現實還是那么骨干。書讀了,雞湯也喝了,如何把”刻意“真正帶進生活中呢?
打破自己的舒適區
人的本性總是去尋找能讓自己覺得安全的環境。在熟悉的環境中,做自己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往,對這個環境中的人和事感覺很舒適,有時甚至會產生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所以,不愿意離開這個區域,不愿意去打破這么美好的泡泡。
殊不知,隨著時間的推進,舒適區會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窄,有一天你會發現舒適區也并非舒適了。因為生活在變化中進行,沒有不變的人生,更沒有不變的舒適。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必須讓自己有打破舒適的勇氣,讓自己去接受“改變“。
從一件自己喜歡的事開始“刻意”
自己的刻意練習,也是從TB瑜伽之路開始的。在完成200小時學習后,沒有了老師的指導和督促,沒有了同學們在一起的學習氛圍,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努力堅持了。
晨練:一小時
開始是自己在家里練習,最初不太適應,總是不能集中精神,經常半途而廢,而且練習強度也達不到。但是心里一直在提醒自己,喜歡的事情,選擇了,就要堅持下去。“刻意晨練”,慢慢學著適應這種方式。
開始不要太強迫自己,一個小時做不到,先從半個小時開始。早上沒有時間的時候,其他時間也可以補上這半小時。至少先讓自己建立每天習練的習慣。慢慢的,還是覺得早上練習的感覺最好,身體在充分練習后,一天都會精力充沛。
在加入“龍門之練”后,開始了到校晨練。每天可以和其他同學一起互相學習,還有老師的指導,在學校的練習更是比在家里專注得多。在校晨練期間,最大的感觸就是練習時能讓身體很快進入狀態。而且這一個小時的專注可能是在家里一個半小時或者更長時間才能達到的。所以,環境和氛圍可以讓你的學習事半功倍。
有目的性的專注“刻意”
為什么說“此刻意非彼刻意”,刻意并非一味地模仿重復性練習。機械性的重復動作,永遠都是照蘆畫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沒有目的的練習,就是再多的時間,也未必能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每天給自己一個小目標,例如“今天要把拜日A整套動作一氣呵成,不停頓,這周要把整套動作輕盈的表達出來。今天在戰士動作中感知到髖部的變化”。諸如此類的小目標,當你一點點的去實現它們,從心里上也會有成就感。有一個個讓自己堅持下去的動力,能看到結果的練習,才是有效的練習。
解決問題才是“刻意”的目的
大部分人只看見“一棵樹”,僅有小部分人能夠看到“一片森林”。
在每天一點點精進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感知體式、身體上的變化,隨著時間推進,你更會發現在量的積累過程中,不知不覺就產生了某種質的跨越--“思維模式”的變化。不再僅僅在乎自己上了什么樣的課程,學習了多少知識,而是更加關心自己在實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刻意”的過程,就是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當我練習后身體某個部位持續疼痛,以前我會直接找老師幫助我解答,而現在的我,學著去找專業的書籍,去看“體式正位、肌肉、解剖學等,去了解身體結構,找到問題的根源。從而學習到如何預防,如何緩解,如何鍛煉。
我們真正能夠提升自己能力的地方,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今后在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也不會選擇逃避,而是會以一個更好的心態去面對。
解決問題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