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長,我們到底在談什么
我沒有去查過自我成長的定義。一旦談到自我成長,往往都會和心理學有聯系。對我而言,就是內心有了問題,如果不解決這個內的核心問題,職業,婚姻,人際,情感,任何一個方面遇到問題,你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無論如何解決,你都沒辦法和自己平靜相處。
具體一點說,對我而言,自我成長的問題包括:
1 我到底有哪些優勢,哪些弱勢?
2 面對挫折和失敗,我該有什么樣的態度和行動?
3 我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4 對于成就感和他人的評價,自己如何面對和處理?
5 如何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與他人(包括愛人,親人和朋友)建立合理的界限?
6 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是什么?
7 我來這個世界的意義終究是什么?
自我成長又離不開自我認知。我們每個人對自己都是最陌生又最親密的人。我們對自己的印象和評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別人眼里的自己,所以自己的判斷和情緒會輕易地被別人的態度所左右。所以內心變強大和自我成長的關鍵,是不依賴于他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和自己的弱點和平共處,對自己能夠全面接納,無論好的壞的。
在這個問題上,我也質疑過。這種接納是不是一種消極態度-我就是有這個弱點啊,我也改不掉,我就破罐子破摔,反正我就這樣啊。
后來我還是弄懂了這里面的差別。如果你真正地接納,你就會接受因為這個弱點導致的失敗,繼而不會因為失敗產生焦慮的情緒。那么你更加關注的應該是未來,要么我努力打敗弱點,要么我和弱點握手言和,絕不沉浸在弱點導致的失敗中。如果是消極的破罐子態度,你可能更加關注的是過去,既因為能力匹配不了欲望而無能為力心有不甘,又想要順其自然而無法心安理得。沉浸在糾結的情緒中久久無法找到力量自拔。
這種關系好像很類似我以前說過的"想贏"和"怕輸"。
又或者類似薛毅然老師和我說過的"探索"和"試錯"的關系。
自我成長說到底是在處理與自己內心的關系。我們總是在關注這個世界的樣子,這個社會的樣子,從來沒有關注過我們到底是什么樣子。你可能會覺得因為工作得不到認可而失落,因為感情得不到慰藉而傷心,如果我們內心足夠冷靜和平靜,這些問題可能就都會有答案。自我成長和我們的職業沒有關系,和情感沒有關系,和任何外在因素都沒有關系。
這種成長是內在的驅動力,內在篤定的信念。比如,我們常常用打卡來激勵我們自己去堅持某件事,那到底是為了打卡而堅持,還是因為內心喜歡而堅持。
往往自我成長意識顯現比較早的人,都是自我意識比較強的人。這類人總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強調地是我自己或者我感覺,其實是一種好現象,至少自我覺知會很強。但不能過度自我,那就有可能是一種自私。
自我成長和年齡,學歷也沒有任何關系。我說過糖糖是我的忘年交,90后,但我依然喜歡跟她交流,因為她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成長的趨勢。我也認識一個朋友,學歷很高,工作能力非常強,性格也很堅韌,但就陷在婚姻情感的問題里無法喘息。所以,這條路的探索可能更多地是靠我們自己。
自我成長離不開情緒管理。我覺得愛哭或者不愛哭不是是非問題,情緒能夠自然的流動才是最合理的表現。不在一個問題上糾結太久,不為一個問題把情緒卡在某個節點上。比如,我說我不大愛掉眼淚,我至今也還在思考,到底是因為自己為自己豎起了屏障,還是自己就預先設定了哭不是一種好的表現而習以為常的拒絕。
我不大知道有多少人能夠明白我在說什么。有很多朋友說我,就是書讀的太多,人太閑。有的人覺得人生就是吃喝玩樂享受生活,有的人就喜歡小富即安柴米油鹽醬醋茶,有的人一輩子都像我們期待的那樣不曾遇到過任何挫折,這都是人生,沒有好壞之分,個人喜歡開心就好。而我就是希望活的通透,探索意義,內心平和,否則就像白來一遭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