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閱讀這件事,你是否存有功利心?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
閱讀本身是一件快樂的事,在閱讀小說時,我們可以體驗不一樣的人生;在閱讀技能書時,可以學習到各種技能;而在閱讀學術書時,他更會讓我們了解到事物的本質。
要問一個人,“你為什么讀書?”我想一千個人應該會有一千種答案。
不過,大多數人都會有想通過閱讀提高自己某項能力或技能的想法。那么,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快速的達到效果呢?
功利性閱讀
想要快速達到效果,就要改變很多傳統的觀念。
功利性閱讀 —— 把讀書看成是一種投資,他不是你的消遣活動,更不是你用來打發時間的工具。你的每一次閱讀都應該帶有功利性。
什么是功利性?
功利性閱讀,把書中所學到的知識活用在商場(職場)上是必須的條件。正由于這個原則,對于書中一些對自己沒有用的觀點,則可以直接跳過,或者你在翻看幾頁后,認為完全與自己的目的無關的書,則要直接丟掉。
閱讀的流程
功利性閱讀可以大大的提高閱讀的速度,原先可能需要7、8個小時看完一本書,現在可能只需要1、2個小時左右(甚至更短)就可以完成。
第一步,明確目的
因為你已決定使用功利性閱讀,所以你一定已經帶著問題拿到的這本書。在閱讀之前,請一定要清楚自己閱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要在書中找到什么樣的答案。
第二步,設定時間限制
對于時間限制,這里分為兩類的書。
a.一種是你已經對本書的知識領域有了一定的認識,或者本書主要是以經驗之談為主題,又或者是自我啟發,激發潛能,這一類可以設定時間為一個小時。
b.另一種是本書所講的內容對于你是全新的范疇或者是比較厚重的書,這時可以設定時間為兩個小時左右。
這里有一個比較顛覆傳統的觀念:閱讀這本書,并不是為了可以完全理解書中的內容,只要掌握60%左右就可以了,正如80/20原則所講述的,我們用20%的時間就掌握了書中絕大多數的內容,其實是非常“劃算”的。
第三步,瀏覽一本書的內容
在閱讀之前,可以先看目錄與序。如果感覺與自己的目的無關,則可以馬上丟掉。
而開始閱讀也并不需要一定要從第一頁開始,可以直接翻閱到你最關心的內容進行閱讀。有一些書籍在前面描寫了很多經濟、政治等社會背景,這些部分可以跳過去閱讀,對你理解本書大部分內容并無大礙。
在瀏覽的過程中,重點看的是:標題、黑體字、重點劃線等,如果每章后面有摘要,那就更好了,作者會將一個章節中的重點部分在這里進行統一的小結。
需要提到的一點是:感覺不好的書馬上丟掉
閱讀本質上不是讀書,而是投資行為,所以必須具備這樣的判斷能力,你所謂的丟棄并非不要閱讀,按字面來說是把垃圾丟出去。
這就像投資中出現虧損時,要馬上止損,書也是一樣,一但感覺不好,就要馬上丟掉。
第四步,開始閱讀
一邊讀書,一邊在你認為是重點的地方劃線。不需要復雜的規矩,最重要的是自己看得懂就夠了。如果感覺劃線的地方太多,太辛苦,可以在四邊畫上框。之后請務必要將該頁的一角內折。這樣的話以后你就能馬上翻到這一頁。??????
因為書已經是你資產的一部分,所以一定要物盡其用,將書用到“殘破不堪”。
閱讀的方式采用“掃讀”,看到重點的內容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再詳細的閱讀。
閱讀之后
采用這種方式閱讀,一本書應該很快就會閱讀完。由于,目的是要解決一個你實際的問題,所以,你并不需要把書籍中的全部內容都理解清楚。
閱讀之后,我們需要思考兩個問題:
a.這本書的內容有多少精華能成為自己的東西?
b.有多少東西能運用在現實的商業(職場)上?
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才是這本書帶給你實際的價值。
制作“終極本”筆記
之前閱讀的《學習力》這本書中也提到過類似的觀點,將每本書的內容根據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整理。
書中的內容并不一定要原文摘抄,可以轉換成自己的語言之后,形成電子稿。這樣可以很方便的定期拿出來進行復習。
寫在最后
這本書可以說是將功利性閱讀運用到了極致。作者已將閱讀看成是一種投資而不是為了讀書。書中提到的很多觀點可能并不完全能讓人接受,比如:丟掉認為不好的書;只需要理解大部分的內容即可等,雖說這些觀點或做法過于的“功利”,但如果想將閱讀效益的杠桿發揮到最大化,那么,作者的這些做法或許也并沒有什么不妥。
當然,每個人對于閱讀的意義本身就有著各種的差異,我們究竟為了什么閱讀?當初因何而出發?或者當夜深人靜時,我們也應該想一想,你手邊的那本書,究竟為何在你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