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天,天色總是那么陰郁。太陽似乎是累了,休息了好幾天,好不容易重新復工了,可是,總是不盡人意,有時一整天也不露面,有時偶爾露一下頭,卻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所以,縱然已經是仲春時節,我依然有那種春寒料峭的感覺。是的,很寒涼。尤其是在早起的時候,那種涼意透過衣服穿透身心,讓我有種莫名的憂郁。
過了清明之后,天氣才有了一些明朗。春意那么濃,各種花草樹木趕趟兒似的,“百般紅紫斗芳菲”,這是一場花開的盛宴。可是我只能站在教室的窗前,望著窗外青青的麥浪思緒翩翩。遠處的公路上可以看到車流不息,村莊邊上緊挨麥田的那一塊塊金黃的油菜花炫目而耀眼,麥田里那縱橫交錯的電線,有鳥雀飛在麥田地頭的樹上,偶爾還有一兩聲鳥鳴。這些熟悉的物景,那么親切,卻又那么疏離。
春去春又來,可是逝去的時光卻是一去不復返了。那些時光里的愛和美好也不復再有。我們終于失去了太多太多。失去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和那些人那些物之間的所有連接,都只能成為回憶。我們在回憶里黯然神傷。
有時候,會想起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里的一句話:“無論走到那里,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恒。”是的,生命真的是一場孤獨的旅程。孤獨,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行者。“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或許,很多人的內心深處都藏有寂寞,那些寂寞是“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是“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是“待到黃昏月上時,依舊柔腸斷”;是“云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或許,在這樣明媚的春光里寫寂寞,有點不合時宜,但是,寂寞不是消極,寂寞只是一種心境,人生的態度還應該是積極的啊!所有那些寂寞的經歷,都有助于我們的成長,成長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成長,一直在路上。
可是,在媽媽那里,我不想長大!
那天,女兒過星期天,去了媽媽家里,回來的時候,告訴我說,中午外婆做的菜可豐盛,有一種菜是蒸菜,好吃的很。“蒸菜?什么蒸菜?”“就是樹上那種,摘下來可以蒸著吃的,我也不知道那叫啥。”是什么呢?榆錢?槐花?在我的記憶中,每年的春天,媽媽總喜歡把新鮮的榆錢或者槐花捋下來,或蒸或炸或炒,讓它們變成美食,那味道,是一種天然凝聚成的獨特,是讓人難以忘懷的味道,那是媽媽的味道。
可是這么多年來,我與這些味道卻是漸行漸遠了。忙碌的生活讓我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或許只有在媽媽那里,我才又有了一點孩子的情態,只有媽媽才會用她昏花的眼睛專注地看著我,拿出最愛吃的東西,讓我不要趕的那么緊張,別把自己累壞了。那眼神里話語里都是關愛。可是,媽媽老了。可是,我還是想在媽媽那里做孩子,僅僅是一個孩子。一個可以撒撒嬌,偷偷懶,自然表達喜怒哀樂情緒的孩子。想到這里,忽然間淚目。
我也在慢慢老去,有一天我也會老成媽媽的樣子,然后,然后,我們會在另一個世界里相遇,再續前緣。
窗外的楊樹,舒展著滿懷的蔥蘢,在春風里輕輕搖動著枝葉。陽光沖散了薄霧,那么明媚。教室里明亮起來。一縷陽光斜射進窗戶,窗邊座位上的男孩瞇起了眼睛,他要拉上窗簾,我轉過身,微笑著阻止了他。
陽光那么好,怎么可以把它關在窗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