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探編號:003
密探目標:替老大收馬仔。
必殺技:三寸不爛之舌。
結果:劇情反轉,臥底犧牲。
上一集中的超級臥底蘇秦,貌似文弱書生,可也稱得上一條硬漢。被刺客重傷了不算,選擇五馬分尸作為自己的結局也是有夠重口味的。
而接下來這一位,結局與蘇秦相似,痛苦程度猶有過之。最離奇的是,他本來并非臥底,卻在登上事業巔峰之時突然變成了一名非死不可的“無間道”,最終極其慘烈地揮別了人世間。
那么,這個人會是誰呢?
他就是楚漢相爭之際,深受漢王劉邦寵信的一代奇人——酈食其(lì ?yì ?jī)。
酈食其,(?~公元前203年),魏國陳留高陽人。此人少年時期家境貧寒,但喜好讀書,學識淵博,為人狂放不羈,頗有戰國縱橫家遺風,旁人皆稱呼他為“狂生”。在酈食其青壯年時期,魏國為秦國所滅,酈食其只不過是縣里一名看門小吏,空有抱負無從施展。待秦末各地起義風起云涌之時,因為沒有發現值得追隨的明主,酈食其繼續深居簡出,隱藏在高陽鄉間,任歲月蹉跎。直至劉邦崛起,酈食其認為此人志向遠大謀略過人,將來必有極高成就,終于動了出山的念頭,正所謂輔佐明君覓封侯,大丈夫當如是也。經過一番謀劃,已經年過六旬的老頭子酈食其成功引起了劉邦的興趣,成為其重要幕僚,并日益受到信任與重用。
我們都知道,在劉邦陣營之中,最負盛名的自然就是“漢初三杰”蕭何、韓信與張良,接下來當屬陳平。可實際上,最被低估和遺忘的一個人,卻是酈食其。
為什么呢?
一方面,是能力與功勞。酈食其以三寸不爛之舌著稱,有戰國縱橫家遺風,是外交界的天才。他第一次替劉邦出使,就靠自己的“金舌頭”把戰略要地陳留直接說了下來,幫助劉邦不費一兵一卒就取得了一處寶貴的糧食與兵源基地,從此奠定自己漢營首席外交官的地位。之后更常年負責替劉邦周旋諸侯各國之間,爭取對漢最有利的軍事外交政策。而同時,酈食其并不僅僅只是一名辯士,他更是優秀的謀士。比如楚漢相持階段,酈食其建議劉邦放棄退守鞏縣、洛陽的消極戰略,轉而積極謀奪成皋、滎陽,牢牢控制敖倉,從而獲得戰略主動,這無疑是頗具遠見卓識的一步妙棋。
另一方面,則是個性與作風。劉邦出身市井,無賴作風,其實最看不上的就是謙謙君子與窮酸腐儒。酈食其符合窮酸腐儒的身份,卻沒有窮酸腐儒的氣息。自稱“高陽酒徒”的他縱酒使氣,疏闊狂放,不拘小節的作風幾乎與劉邦如出一轍。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場景,劉邦與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喝酒之時,這些人要么不茍言笑(蕭何、韓信),要么若有所思(張良、陳平),只有與酈食其對飲的時候,才會開著黃腔當下酒菜,才會一言不合臟話連篇,這種場景不多,但每一回劉邦一定喝得比較爽。所以,酈食其不一定是劉邦最器重的人,卻極可能是最對劉邦胃口的人。
因此,后世評論說,如果酈食其能活到西漢開國以后,縱使不能與三杰并列,也足以同陳平并駕齊驅。
可惜歷史沒如果。
酈食其過早地捐軀了,還是死得比較慘的那種,更是死得很冤枉的那種。
我們先把鏡頭轉向當時的歷史背景。公元前204年,開辟北方戰場的韓信平定趙國。十月,劉邦突然闖入韓信大營,奪取了統軍印信與符節,并召集諸將宣布大軍由他親自統領。隨后,韓信奉劉邦之命,統率一部分趙國士兵去攻打齊國。
可在此之前的九月,漢營之中已有一人只身上路,秘密進入了齊國。這個人正是酈食其,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要靠三寸不爛之舌游說齊國向漢國投降。
既然劉邦已經派人去游說齊國,為何沒過多久又要派另外的人去攻打齊國呢?是對游說之人沒信心嗎?
不完全是。
這一次出使齊國的機會表面上是酈食其自己爭取來的。他對劉邦說,如今趙國已經平定,燕國已經歸順,只有齊國還不聽話。齊王田廣手下有二十萬馬仔,又背靠大海,有黃河、濟水做天然屏障,如果出事了還能請楚霸王項羽派人相助。就算您讓韓信帶幾十萬兄弟過去砍他,也不是一年半載能砍得死的。不如讓我走一趟,田廣這個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如果嚇唬嚇唬扇一巴掌然后給他個甜棗,說不定他就認您做老大啦。豈不比韓信興師動眾省時省力?
劉邦動心了,省時省力是一方面,但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如果可以的話,他不想再讓韓信積累更多的功勞。須知功高容易蓋主,尾大往往不掉,雖然韓信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幫劉邦打天下,但他潛在的威脅,已然超越了齊王之流的諸侯,僅次于項羽而已。正是基于這種心理,才會發生劉邦入軍營奪取印信的一幕。也正是基于這種心理,盡管并不是很相信酈食其能搞定田廣,但他還是迅速批準了這條建議,讓老頭子先行一步,潛入齊國做思想政治工作。
酈食其躊躇滿志,此行若成功,他從此就將光芒萬丈,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古有樂毅統五國之兵連下齊國七十二城,今有酈生靠一己之舌說下齊國七十二城,孰高孰低,一目了然。縱使張儀、蘇秦復生,恐怕也不過如此吧。
那么酈食其成功了嗎?
還真的成功了。
因為他把握了兩個關鍵點:
1、形勢。當時楚漢兩極爭霸已成定局,齊國要么被某一方滅掉,要么投靠某一方結成聯盟,沒有別的路可走。彼時韓信先后平定燕、趙,北方除齊國外再無障礙。眼下漢兵集結在齊趙邊境虎視眈眈,楚軍主力在中原與劉邦對峙,遠水救不了近火。形勢客觀上對漢國有利。
2、心態。田廣不是傻瓜,縱然他曾經有過稱霸天下的野心,現在肯定也沒有了,因為項羽劉邦韓信他一個也打不過。眼下對他而言,比較現實的想法就是保住自己在齊國的權勢與榮華,只要不被滅掉,跟誰合作不是合作呢?
基于對這兩點的透徹分析,剩下的不過就是組織語言極力煽動而已,這本來就是酈食其的看家本領。于是,賓主會談甚歡,田廣更是欣然應允投靠漢國,解除邊境對韓信軍隊的防備,下一步調轉槍頭去打楚霸王,只要劉邦不破壞田氏在齊國的既得利益就OK。
各自達到目的的田廣與酈食其,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飲酒作樂好不愜意。期間,酈食其給韓信寫了一封信,大意是小韓別來無恙,老酈我已經說服田廣,日后他與我倆相同,都是劉老大的馬仔了。你跟你手下那些大兵該干嘛干嘛,總之不用來齊國就對啦。其他事情我會跟劉老大匯報。
別看韓信在戰場上威風凜凜,實際上也算一個厚道人,跟老酈關系還不錯。收到信后,他倒是沒多想,反正老酈以前也沒少干這檔子事,都是替老板打工,自己樂得清閑,就準備打道回府了。
至此,酈食其距離功成名就流芳千古,只差喝完酒泡完妞帶一份協議回去向劉邦報告了。就憑這份功勞,封侯又豈在話下?
只可惜,一個要命的家伙卻偏偏在這個時候跳了出來,不但將酈食其生生變成了一名臥底,甚至還送他上了絕路。
這個人,就是韓信身邊的謀士蒯通。
蒯通此人,也是能言善辯、見識不凡之士。他獻給韓信的計策應該不少,但歷史上最出名的,卻是兩次勸說。發生在日后的,是勸說韓信背漢自立,做楚漢之外的第三極,進可漁翁得利謀取天下,退可擁兵自重左右局勢,榮華富貴比效忠劉邦要豐厚得多。那次韓信沒聽他的。
另外就是眼前這回。原本韓信已經準備退兵返回趙國,結果蒯通制止了他,并且說了一大通道理。核心意思就一個,如果放任齊國不管,讓酈食其獨得功勞,世人就會說原來一個酈食其就能取代千軍萬馬,韓信花一年時間才能打下趙國五十幾座城池,酈食其區區一席話就說下齊國七十余城。這將置韓信以往的功勞于何地呢?
韓信聽進去了,不過轉念一想,不行啊,人老酈還呆在臨淄沒出來呢。我要是率兵打過去,田廣肯定要殺了老酈泄憤啊。
蒯通嗤笑一聲,兵貴神速,比起王權霸業,比起家國天下,酈食其算個屁?不管愿不愿意,現在他就是一名臥底,能夠為漢王的事業而犧牲,也算死得其所,相信漢王也不會虧待他的家人的。
韓信點點頭說,善。
一個字,決定了酈食其的悲劇。
被蒙在鼓里的田廣、酈食其兩人,還在臨淄城中秉燭夜游通宵飲酒,結果天一亮,前線傳來急報,韓信輕易攻入齊國腹地,兵鋒直逼臨淄而來。
田廣先是一懵,隨即大怒,好你個酈食其,老匹夫原來是臥底。來人吶,抓起來。
酈食其也是一懵,隨即明白,好你個韓信,為了搶功勞置老子于死地啊!
田廣命人備好大油鍋,然后威脅酈食其寫信,叫韓信退兵。
此時,已然有了覺悟的酈食其,亮出了他招牌式的不羈狂笑,哈哈哈,老子寧可一死,也不會再替你說一句話。
憤怒已極的田廣,立馬命人將酈食其扔入大鍋之中烹調起來。酈食其則在狂笑聲中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縱觀整件事的過程,酈食其并非典型的臥底,他只是在別人算計之下被動地變成了臥底,并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不過,酈食其最終坦然地接受了臥底的身份,而他的付出也為韓信滅齊創造了相當有利的條件。
細思極恐的是,當漢王決定將韓信也派出去的那一刻,是否在心中已經規劃好了一盤“無間道”大棋呢?真正害死酈食其的又是何人?蒯通有一句話說得沒錯,劉邦后來封賞功臣,雖然酈食其的兒子不夠條件,但劉邦還是將他封了侯,老酈當含笑矣。
那么,接下來登場的又會是哪一類型的臥底呢?
請繼續關注《歷史“無間道”系列004: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